29年、12人次、N项技术突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力援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8:24 2

摘要:今年是福建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五秩春秋,一批批福建援外医疗队员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今年是福建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五秩春秋,一批批福建援外医疗队员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吴启锋介绍,自1996年至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选派12人次赴非洲博茨瓦纳开展医疗援助。队员们在胸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以及眼科领域,完成了多项高难度手术“零的突破”,并因此获得了博茨瓦纳卫生部授予的专门感谢证书和多项荣誉。医疗队在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也彰显了福建医者的担当。

“手术是中国医疗队做的!”

该院医生林晓宁表示,当患者出院时,骄傲地告诉朋友“手术是中国医疗队做的”,这让他深感自豪。在援非的两年里,他累计完成了200余台手术。尽管当地医院设备简陋,但林晓宁总是能克服困难,挽救患者。例如,他曾采用手摇钻和咬骨钳等原始工具,耗时4小时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的开颅肿瘤切除手术。

同样出色的还有该院胸外科医生吴朝辉,他是第16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弗朗西斯敦分队长。在援非的三年里,他接诊患者1300多人次,开展手术50余台,带领手术团队在博茨瓦纳开创了多个外科的“首例”手术。2021年,他成功救治了一名71岁的食管癌患者,打破了当地患者超过70岁就不再实施手术的常规,并率先开展了食管癌三切口切除术等。吴朝辉还积极协调两国的合作诊疗,推动落实远程会诊,他坚信:“手术没有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前行,才能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此外,该院眼科医生徐法松在非洲期间,显著提升受援地区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并参与建立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该院医生杨芳裕则发挥神经外科技术优势,完成多例复杂手术示范教学,通过规范化培训提升非洲医护团队专业水平。

既传授医术又播撒文化的种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像科医生张有彬,他于1996年首次踏上非洲大地,并三度请缨援非,累计坚守长达九年。为了更好地与本地患者交流,他特意学习了当地语言。在急诊工作中,为了早点给患者检查,他经常跑步去医院。张有彬还培训了当地医生独立完成影像介入操作的能力,提高了医疗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当我一针就把患者动脉血采集出来时,在场的技师们都惊呆了,好奇地问,‘苏,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做到的?’”该院援非护士苏红佑回忆说,于是她把穿刺技巧分解,从定位、进针角度、穿刺、固定等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分享。此外,苏红佑了解到一些同事喜欢中文歌曲,碍于学习中文比较难而放弃了,就想到用拼音写出歌词让他们练习,帮助他们学会了中文歌曲。苏红佑说:“真没想到在这个会说话就会唱歌的国度里,以中文歌曲作为桥梁与国际友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这么简单。”

非洲龙凤胎取了中国名字

该院护士黄志华是第13批援博茨瓦纳队员。在博茨瓦纳仰加圭转诊医院,黄志华被分到了新生儿科。援非3年,1000多个工作日,162个通宵夜班,她抢救了620例重症患儿,护理了1925名患儿。

黄志华记得,她照护过一对早产的龙凤胎。女婴出生体重仅730克,男婴出生体重仅1090克。中国医生给孩子们取了中国名字,女娃叫“靓靓”,男娃叫“帅帅”。黄志华每天一上班就去查看这两个孩子,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用中国传统的小儿推拿方法坚持天天给孩子做抚触。在中国医护的努力下和早产儿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双胞胎闯过了体重低下、黄疸、贫血、感染、营养不良、肺炎等重重关卡,在新生儿保温箱中住了77天,体重都超过了1700克,并顺利出院。

回国后,龙凤胎的妈妈与黄志华一直保持联系,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孩子的成长。在双胞胎10周岁生日时,黄志华还特意委托同事送去了中国的传统玉佩作为生日礼物。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尹震宇表示,29年来,中山医者接力援助非洲博茨瓦纳,队员中,有三度出征的医疗骨干,有外科精英,也有护理专家,他们从技术扎根到经验传承,从医疗体系构建到搭建友谊桥梁,将中国医疗智慧深植非洲大地。这是医者大爱无疆精神的时代注脚,更是中国践行全球卫生治理、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实践。(石青青)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