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尽管达标治疗的临床获益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我国在实施达标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中国原研高选择性
导读
类风湿关节炎(RA
)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甚至残疾。近年来,
RA的治疗理念不断升级,治疗目标已从单纯控制症状转向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尽管达标治疗的临床获益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我国在实施达标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中国原研高选择性
JAK1抑制剂——硫酸艾玛昔替尼片成功获批RA新适应症。作为国产原研1类创新药,艾玛昔替尼的获批为RA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为进一步实现RA达标治疗提供强势助力。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围绕RA达标治疗现状进行讨论,并分享对我国RA治疗未来趋势的深刻见解。曾小峰教授寄语
艾玛昔替尼作为中国原研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此次成功获批类风湿关节炎新适应症,标志着我国在风湿免疫领域创新药物研发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展现了我国医药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作为艾玛昔替尼III期临床研究的Leading PI,我深感自豪,并对这一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充满期待。希望艾玛昔替尼能够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福音,助力我国实现类风湿关节炎的达标治疗目的,从而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预后,推动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也期望更多像艾玛昔替尼这样的国产创新药物问世,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随着治疗药物的发展,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目标已经从最初的单纯控制炎症、减少症状和体征,逐步转向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您认为在当前临床实践中,实现RA达标治疗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曾小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具有高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近30年来,RA治疗药物不断涌现,管理策略和治疗理念也不断进步,其中达标治疗是RA临床管理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尽管达标治疗的临床获益已被广泛认可,但目前国内达标治疗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1-2]。这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我国RA的漏诊和误诊现象仍较普遍,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2024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症状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9年,而国际上一致认为RA发病1年内为控制RA疾病进展的最佳治疗窗,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RA患者在诊断时即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2]。
其次,RA存在高度异质性,其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及对治疗的反应均存在较大差异,但现有治疗方案多以“一刀切”为主,缺乏针对个体差异的精准分层。且临床治疗多聚焦于缓解症状和抑制炎症,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及合并症的关注不足,缺乏全面性。未来需加强精准医学研究,结合生物标志物、基因特征及临床表型,制定分层治疗策略,充分利用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等新型治疗手段,全面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和生活质量。
最后,RA患者需要定期随诊以评估病情活动性及药物治疗效果,这对治疗达标至关重要。然而,我国RA患者随访依从性较差,尚未建立长期规律随访的意识,CREDIT数据显示,RA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16.1%、9.7%和6.8%;超过半数患者仅有1次诊疗数据;有多次随访的患者,随访时间也不规律[2]。临床医师应提高对RA患者定期、规范随诊的重视,加强对患者的相关宣教。在推动RA达标治疗的过程中,高选择性JAK抑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治疗药物,已经在临床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您认为高选择性JAK抑制剂在实现RA达标治疗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不同JAK抑制剂之间有哪些差异?
曾小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JAK抑制剂是RA治疗中常用的一种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tsDMARDs),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可有效阻断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根据RA指南,JAK抑制剂的推荐地位与生物制剂相当,均用于单一csDMARDs治疗3个月无临床改善或6个月未达到治疗目标的RA患者[3]。JAK抑制剂可以分为泛JAK抑制剂和高选择性JAK抑制剂。泛JAK抑制剂可同时作用于多个JAK靶点,比如托法替布可同时抑制JAK1和JAK3;巴瑞替尼主要靶向JAK1和JAK2[4];这些JAK抑制剂的多靶点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5]。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乌帕替尼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艾玛昔替尼均属于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抑制与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同时,还可维持其它细胞因子功能不受影响,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是目前JAK抑制剂研究的热点趋势。艾玛昔替尼的数据显示,其对JAK1的抑制作用,是JAK2的16倍,JAK3的113倍,TYK2的304倍。相较于泛JAK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对JAK2及JAK3的抑制活性显著更低,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造血系统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硫酸艾玛昔替尼片作为中国原研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此次获批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您认为这对改善我国RA治疗现状有何现实意义?
曾小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艾玛昔替尼是中国原研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治疗RA可实现快速强效应答。其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从第2周开始,艾玛昔替尼组实现ACR20/50/70应答的患者比例均持续高于安慰剂组;第24周,与安慰剂组(40.4%)相比,艾玛昔替尼 4 mg组(70.4%)和 8 mg组(75.1%)ACR20显著提高,明显改善RA患者症状和体征;艾玛昔替尼治疗24周的ACR50/70应答率分别为46.0%、22.2%,且应答率持续提升至52周。其他评估指标结果显示,艾玛昔替尼还可显著缩短晨僵时间、减轻晨僵严重程度;改善骨髓水肿和滑膜炎,抑制骨侵蚀进展;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全面改善[6]。艾玛昔替尼此次获批RA适应症将推动我国RA治疗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的RA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艾玛昔替尼凭借其对JAK1的高选择性,显著降低了泛JAK抑制剂可能引发的血液学不良反应风险,提升了治疗耐受性。安全性数据显示,在核心治疗期间,安慰剂组与艾玛昔替尼4mg组的不良事件(AE)及药物相关AE发生率相当,整体不良反应安全可控。此外,艾玛昔替尼每日仅需服用一次,使用便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总结
尽管达标治疗已成为RA的核心理念,但其在我国的贯彻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原研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获批RA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使其能够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合并症情况以及治疗目标,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策略的实施,有望进一步优化RA患者的长期管理,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曾小峰 教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Tenured Professor)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兼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九、十届)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首都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研究所所长(西医部)
北京整合医学会副会长兼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组织(CSTAR)&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创始人和负责人英文《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主任医师、前任科主任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前副主席
参考文献:
1.谢文慧,张卓莉. 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十年磨一剑[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11):721-724.
2.姜楠,田新平,曾小峰. 提高规范诊疗水平 改善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1):1049-1051.
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等.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1):1059-1077.
4.庄媛媛,马培,林明宝,等. JAK激酶抑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85-90.
5.Lin YJ, et al. Update on the Pathomechanis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Cells. 2020 Apr 3;9(4):880.
6.data on file.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