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华为“造魂”!上汽“夺回第一”的三条暗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19:43 2

摘要:阳春三月,中国汽车市场的“倒春寒”尚未完全消退,上汽集团却以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引发关注——38.57万辆的整车销量同比增长1.14%,不仅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辆,终结了后者连续5个月的月度销冠纪录,重回国内车企单月销量榜首。

阳春三月,中国汽车市场的“倒春寒”尚未完全消退,上汽集团却以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引发关注——38.57万辆的整车销量同比增长1.14%,不仅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辆,终结了后者连续5个月的月度销冠纪录,重回国内车企单月销量榜首。

在这张成绩单的背后,一场关于“是否依赖华为合作”的行业讨论正在悄然升温。尽管上汽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始于2025年初,且首款联合产品尚未正式落地,但其在智能驾驶、车机生态等领域的技术赋能,已在上汽现有产品矩阵中显现成效。这场合作的背后,是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开放补课”的战略选择。他在媒体沟通会上坦言:“过去我们在智能化领域走了弯路,现在与华为的合作不是‘灵魂让渡’,而是基于自主电子电气架构的优势互补。”

不过,行业观察更关注的或许是,这种合作能否复制到自主品牌的全矩阵,以及该如何与上汽自研的“零束”智能车架构形成协同?

自主品牌“握指成拳”

2024年7月接任上汽集团总裁后,贾健旭启动的“大乘用车板块”重组,本质上是对自主品牌散点作战的彻底革新。他将荣威、MG、五菱、智己等品牌纳入统一管理框架,亲自挂帅执管会主席,推行“产品定义-技术研发-渠道销售”全链路打通的扁平化机制。

这一改革终于在2025年一季度显效:自主品牌销量60.1万辆,占集团总销量63.6%,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其中,五菱宏光MINIEV家族3月单月销量3.9万辆,延续微型电动车市场标杆地位;MG品牌海外销量同比增长22%,在欧洲、澳新等市场保持中国车企出口第一;智己汽车高端纯电车型市占率提升至8%,站稳30万元以上市场。

从技术路线上看,上汽展现出“自研+合作”的双线定力:一方面依托华域汽车打造“星云”纯电平台、“DMH”混动系统等七大技术底座;另一方面引入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智己、飞凡等高端品牌上搭载华为ADS 2.0系统,实现城市NOA功能在上海、杭州的全场景覆盖。

贾健旭对此的诠释是:“五菱需要极致性价比,智己需要技术标杆,不同品牌的技术路径可以多元,但底层数据必须互通。”

尽管上汽在新能源销量上已居行业前列,但其智能化用户认知度长期落后于新势力。2025 年初与华为签署的深度合作协议,正是瞄准这一痛点。根据协议,双方将在15-25万元主流市场打造全新智能电动车品牌“尚界”,整合上汽的制造工艺与供应链优势,以及华为的AI算力、鸿蒙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

贾健旭透露,首款车型将标配华为“类人决策”智驾算法,在高速匝道切换、城市拥堵跟车等场景的处理成功率提升至98%,同时接入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数据平台,实现日均100万公里的路况学习。有行业分析指出,华为的赋能不仅提升了产品力,更重塑了上汽的研发流程——新车型智能化功能的开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用户反馈响应速度提升50%。

新能源的爆发

在5-10万元微型车市场,五菱品牌3月新能源销量8.96万辆(含宏光MINIEV、缤果等车型),占集团新能源销量的65%,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纯电车型矩阵。其持续霸榜看似与华为无关,实则暗含技术协同的底层逻辑:

上汽通过华为云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到下沉市场用户对“续航够用、维修便利”的核心需求,将宏光MINIEV的电池容量控制在20kWh,续航设定为300km,同时通过华为IoT技术实现电池状态远程监控,降低用户焦虑。

在充电生态建设上,五菱缤果通过优化第三方充电桩接入方案,使三四线城市用户的私人桩安装率提升30%,进一步巩固“人民电动车”的市场地位。

高端市场方面,智己、飞凡与华为的合作直接呈现技术溢价效应:2025年一季度,上汽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7%,华为赋能的鸿蒙座舱和高阶智驾系统成为核心卖点。例如,智己LS7搭载的华为ADS 2.0系统,实现“无图城市NOA”功能,覆盖上海90% 的城市道路场景,用户复购率提升至15%。

上汽新能源的爆发,本质是“技术场景化+生态全球化”的双重胜利:在国内,通过五菱(5-10万元)、荣威(10-20万元)覆盖主流市场,智己、飞凡(25万元以上)抢占高端赛道,形成价格带全覆盖;MG品牌依托上汽全球8大生产基地和华为云的本地化数据服务,2025年一季度海外销量达12.8万辆,同比增长18%,在欧洲纯电市场占有率突破7%。

除此之外,在技术路线上,上汽延续“多条腿走路”策略:纯电领域,“星云”平台覆盖A0级到C级车型,支持飞凡品牌换电(3分钟极速补能)与智己品牌超充(10分钟续航250km)两种模式;插混领域,“DMH双电机混动” 技术通过P2.5架构,实现百公里油耗4.2L与动力储备的平衡,适用于家用车市场;增程式技术虽未大规模投入,但在大通MAXUS大家9超混版等车型上试点,满足北方低温地区用户需求。

合资品牌“油电博弈”

3月销量9.1万辆、同比增长3.9%,上汽大众的逆势上扬离不开“油电同智”战略。尽管上汽大众未直接采用华为智驾方案,但其与大疆车载合作的高阶智驾系统,正是贾健旭“技术必须本土化”要求的体现。燃油车领域,途观L Pro搭载的大疆双目视觉方案,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车道保持、自动泊车功能,单车型销量占途观家族的40%;电动车领域,ID.3 2025款价格下探至12.59万元,新增“薄荷绿”车色与织物座椅,精准对标比亚迪海豚,3月销量1.1万辆,环比增长25%。这一策略的背后,是上汽大众成立独立的中国设计中心,70%的智能化功能由本土团队开发。贾健旭评价:“合资品牌的转型不是‘去本土化’,而是‘再本土化’——只有比自主品牌更懂中国用户,才能在电动时代存活。”

与上汽大众的稳扎稳打不同,上汽通用在新能源转型压力下选择与华为展开试点合作。别克Electra E5新增的“华为智选版”,搭载华为视觉增强AR-HUD与语音交互系统,2025年3月订单量环比增长20%。这一尝试打破了此前“不与华为合作”的内部共识,也体现出上汽对合资品牌“技术开放”的灵活态度。总的来说,上汽3月的销量反弹,既是“大自主”战略的阶段性胜利,也是“华为合作”效应的初步显现。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上汽自研技术占比仍达 68%,华为相关解决方案占 32%,“自主为主、合作为辅” 的策略既弥补了智能化短板,又避免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华为合作带来的技术溢价能否转化为品牌溢价?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如何避免与自主品牌的内部竞争?更关键的是,当2026年固态电池、L3级智驾等自研技术大规模落地时,上汽能否在“技术主权”与“开放合作”间找到更优解?

行业变革的浪潮中,上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硬道理:在电动智能时代,没有企业能仅凭“自研”或“合作”单极取胜。从“散点作战”到“握指成拳”,从“闭门造车”到“开放补课”,这家传统巨头的转型启示在于——只有构建“自主创新为体、生态合作为用”的双轮驱动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3月销量重回第一或许只是起点,而如何将短期的市场反弹转化为长期的竞争力优势,才是真正的转型大考。

来源:轰Part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