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十七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育技术新进展学习班”于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中国女医师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此次会议,设立特邀报告、专家论坛等板块,聚焦辅助生殖技术创新、生殖内分泌疾病管理等议题。
大会背景
第二十七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育技术新进展学习班”于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中国女医师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此次会议,设立特邀报告、专家论坛等板块,聚焦辅助生殖技术创新、生殖内分泌疾病管理等议题。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秦朗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生殖与妊娠免疫重点疾病的全孕期一体化管理》的报告,阐述了免疫因素对女性生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免疫稳态调控的新临床管理策略,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秦朗教授精彩授课
秦朗教授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重点探讨了妊娠相关免疫的概念,系统介绍了抗磷脂综合征(APS)、反复种植失败(RIF)、复发性流产(RSA)、绒毛膜下血肿(SCH)、胎儿心脏阻滞、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FGR)及早产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及个体化管理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精准诊疗的全流程指导。
滋养层细胞侵袭和螺旋动脉重塑对妊娠至关重要,若早期螺旋动脉重塑不良,可能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绒毛膜下血肿、先兆子痫和早产等并发症。黄体酮阴道给药能提高子宫局部孕激素浓度,促进内膜转化,为胚胎着床提供良好环境。针对绒毛膜下血肿,治疗需针对病因,同时促进血肿吸收和抑制子宫收缩,阴道用黄体酮凝胶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殖功能障碍的免疫学指标
秦教授首先介绍了生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指标,复发性流产、生化妊娠、着床失败等生殖问题的免疫学基础,强调了免疫因素参与了女性生育各个阶段,重点阐述了生殖功能障碍的指标,女性性功能涉及卵巢储备功能(窦卵泡计数、抗缪勒管激素)、不孕症、不良妊娠结局(复发性流产、死胎、早产)、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子痫、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功能不全)以及辅助生殖指标(卵子质量、胚胎质量、反复着床失败和流产)。这为理解生殖与妊娠免疫相关疾病提供了框架,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全面评估患者的生殖健康状况。
二、抗磷脂综合征
秦教授详细阐述了抗磷脂综合征(APS)对妊娠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APS是一种与抗磷脂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产科表现包括复发性流产、胎盘功能不全、早产和子痫前期,通常与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有关[1]。实验室检查中,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β2GPI)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1]。
根据2023年ACR/EULAR分类标准[2],APS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在妊娠管理中,孕前评估至关重要,建议对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RSA)或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筛查抗磷脂抗体(aPL),并根据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三、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
秦朗教授指出,反复种植失败(RIF)指 40 岁以下成年女性在 3 个新鲜或冷冻周期内移植至少 3 枚优质胚胎后仍未能实现临床妊娠[3],主要潜在病因包括胚胎遗传物质缺陷、透明带硬化、宫腔病变、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异常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前状态。建议对 RIF 患者筛查自身抗体,以评估其与自身免疫因素的相关性,其中抗磷脂抗体(aPL)阳性在 RIF 人群中较为常见。秦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深入剖析了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分类与管理策略。RSA 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性易栓症、获得性易栓症和免疫因素。遗传性易栓症涉及凝血因子 V Leiden 突变、抗凝血酶缺乏等;获得性易栓症包括抗磷脂综合征(AP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因素则涉及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如NK细胞功能异常和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障碍。四、绒毛膜下血肿
秦朗教授特别提到了绒毛膜下血肿(SCH)的管理策略。SCH 是妊娠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阴道流血或下腹痛。SCH 的发生与母胎界面免疫失衡、蜕膜血管破裂及滋养层浸润异常密切相关。秦教授指出,SCH 的管理需综合考虑血肿的大小、位置及患者的临床症状。
秦教授引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妊娠早期应用阴道黄体酮凝胶可显著促进血肿吸收并减轻先兆流产症状[4]。研究纳入了 20~40 岁的患者,结果显示,单用阴道黄体酮凝胶的血肿吸收程度即可达 100%。此外,阴道黄体酮凝胶通过局部给药直达子宫,使子宫内膜孕酮水平约为肌注全身给药的 8 倍,从而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为胚胎着床和妊娠维持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发现为 SCH 的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五、其他相关疾病
胎儿心脏阻滞被描述为抗SSA/SSB抗体阳性孕妇的主要风险之一,可能与母体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心肌细胞有关。
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与胎盘浅着床、氧化应激和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导致母体血管内皮损伤和高血压症状。
胎儿生长受限(FGR)通常由母体、胎儿或胎盘因素引起,胎盘功能不全和母体血流灌注不足是主要病因。
早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其风险因素包括生殖道感染、多胎妊娠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等,而阴道黄体酮凝胶被证明可有效预防自发性早产,通过抑制子宫收缩和改善胎盘功能,降低早产风险并改善妊娠结局。
六、秦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秦朗教授团队(第一作者高睿)在在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官方学术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中科院1区,IF: 27.1)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了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APS)患者早孕期蜕膜微环境的细胞和分子特征[5]。研究团队收集了OAPS患者及健康孕妇的蜕膜组织,发现OAPS患者蜕膜中巨噬细胞比例升高,基质细胞比例降低,并伴随内皮细胞激活和免疫细胞功能紊乱。此外,OAPS患者蜕膜中趋化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能破坏母胎界面免疫稳态,诱发早孕期复发性流产。
总结
秦朗教授的授课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从生殖功能障碍的免疫学机制入手,结合 APS、RIF、RSA 等疾病的临床特点,系统阐述了全孕期一体化管理策略。本次授课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展示了前沿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生殖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家介绍
秦朗 教授
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府英才万人计划天府名医,生殖医学博士。曾担任四川省资阳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院长。留学欧洲试管婴儿中心格罗宁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中华医学会科普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副主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四川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科普医学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生殖免疫专业青委组长,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复发性流产联盟成员。
多次到欧洲和美国从事生殖医学试管婴儿的学术交流和大会发言,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复发性流产课题多项。
发表SCI国际英文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50余篇。特别在自身免疫疾病与流产领域,在Ann Rheum Dis、CMJ、Eur J Cancer,Nature Communica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
专业方向:辅助生育技术,生殖免疫,生殖内分泌。
专家简介
高睿
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博士。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华西英才特等奖获得者,入选成渝“双城青才”。
主要从事复发性流产和生殖免疫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SCI期刊发表文章1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27.1分,累积参与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作为执笔人完成国家级行业规范2部,作为编委参与编写学术专著3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担任中国计划生育学、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Frontiers in Medicine等期刊审稿人。
曾至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香港理工大学等进行生殖免疫疾病的研究成果交流,多次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年会等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报告。多次参与基层医学科普讲座、义诊等,获评四川省资阳市基层优秀科普讲者、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十佳讲解员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23(8):517-522.
[2] Barbhaiya M, Zuily S, et al. ACR/EULAR AP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Collaborators. The 2023 ACR/EULAR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rthritis Rheumatol. 2023 Oct;75(10):1687-1702. doi: 10.1002/art.42624. Epub 2023 Aug 28. PMID: 37635643.
[3]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反复种植失败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3, 103(2): 89-100.
[4] Porcaro G, Brillo E, Giardina I, Di Iorio R. Alpha Lipoic Acid (ALA) effects on subchorionic hematoma: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5 Sep;19(18):3426-32. PMID: 26439038.
[5] Lu C, Gao R, Qing P, Zeng X, Liao X, Cheng M, Qin L, Liu 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es reveal disturbed decidual homoeostasis in 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nn Rheum Dis. 2024 Apr 11;83(5):624-637. doi: 10.1136/ard-2023-224930. PMID: 38331588.
来源:医脉通妇产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