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睡觉的小米车主,彻底吓坏了雷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20:02 2

摘要:小米SU7高速燃爆事故还在闹得沸沸扬扬,一段关于“小米汽车车主在行驶中酣睡”的视频,又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小米SU7高速燃爆事故还在闹得沸沸扬扬,一段关于“小米汽车车主在行驶中酣睡”的视频,又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两起事件叠加,对小米又是一次暴击。据媒体报道,高速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总市值已蒸发1200亿港元,雷军身价也缩水了280亿。

而近几年新能源车企打造的“智能驾驶”科技光环,更是蒙上了阴影。

当方向盘成了摆设,当智驾成了催命符,失控的是小米汽车的舆论风向,而车企和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狂热追逐,是时候冷静下来了。

熟睡的小米车主,震惊全网

以后开车上路,除了要避开大货车,还要远离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了。因为,你不知道车里的司机是在聚精会神开车,还是在呼呼大睡。

4月2日,就有网友发视频表示,自己遇到一辆正在行驶的小米汽车,车主却双手离开方向盘,躺在驾驶座位上睡着了。很显然,车主开启了智驾模式。

▶ 图源:界面新闻

而面对这位开车宛如度假般悠闲的小米车主,不仅同行友人吓得连喊三遍 “减速”,避之唯恐不及,视频传到网上,网友也炸锅了。

在不少人看来,这位车主未免心太大,敢于把性命交给机器。

有人认为,驾驶员应该吊销驾驶证,和车企没有关系。

有人则建议,手一旦离开方向盘,能否取消辅助驾驶,这种开车方式,不仅对自己不负责,还危害社会。

由于在此前的高速燃爆事故中,车主同样使用了智驾系统,导致躲避施工路段时发生车祸,不少人认为是小米智驾技术的不完善,此视频一发布,让小米汽车和雷军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面临这位“解放双手”的车主,小米官方表示委屈。

小米汽车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使用智驾功能手必须要握住方向盘,如果双手离开,系统通常会有四次预警,且声音逐渐加大,并提醒司机立即接管方向盘。若车主长时间仍未理会,车辆会缓慢降速直至停车。

客服人员还强调,有些车型车内方向盘上内置有摄像头,以检测司机状态,也有相应的触摸键感知双手是否完全离开方向盘。

因为网传视频只有10秒钟,我们无法判断拍摄视频时智驾系统是否已经预警提示。究竟是技术太“智障”,还是司机太“心大”,也无法下结论。

但无疑,视频又一次引发了网友对车辆智能驾驶安全的担忧和焦虑。

狂热的智驾营销

致命的认知偏差

“人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面对过于信任智能驾驶的车主们,不少网友痛心疾首地发出了呐喊。

但是,车主的这种过分信任,真的和车企没有一点关系吗?

有网友放出了前几天《高层论坛: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雷军的一段发言,他表示,“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给普通人一种“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很牛逼”的感觉,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知道,这句话背后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技术,还有多少是吹牛的成分。

▶ 图源:微博

这其实是现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面临的营销尺度的问题。

为了强调自身的优势、卖点,车企在宣传时往往会带着夸张的成分,发布会PPT上提炼的金句被放大加粗,短视频中用爆炸性字眼吸引眼球,但真正关系到驾驶安全的细节,却成了“冷门知识”。

就拿小米SU7来说,为了制造话题度,雷军没少整活。

直播间里,雷军亲自演示“车位到车位0接管”,从地下车库到工厂车位,过ETC、穿闸机、绕窄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米粉弹幕狂刷“未来已来”,场面热血沸腾。

雷军将小米SU7 Ultra电池的“防弹涂层”材料涂到西瓜上,从六楼丢下,毫发无损的西瓜,又引发了网友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吹捧。

▶ 图源:抖音@雷军

小米把SU7 Ultra的原型车拉到纽北赛道,以6分46秒的成绩,打破了之前保时捷7分07秒的纪录,“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标签很快传遍全网。

这种事件营销、标签营销本来并无不妥,毕竟,在当下的碎片化传播中,人们需要的是有趣、凝练的信息源;而且,由于大众受教育程度不同,简单直接、通俗易懂的内容,才可能实现最大公约数的人群触达,提高传播效率。

但弊端就在于,面对同一个信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看到雷军演示“车位到车位0接管”,有人担忧背后的安全性,有人认为以后开车可以“躺赢”了,只有少数人知道,NOA的全称是导航辅助自动驾驶技术,并非完全自动驾驶。

对于汽车消费来说,这一点点的认知偏差,往往都是致命的。

事实上,出事的是小米SU7,塌房的,是所有车企的智能驾驶。

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过车企太多“造神运动”,尤其是在方向盘自动旋转的广告片中,让人以为有了智能驾驶,就等于买到了一辆“保姆车”,可以把一切放心交付出去。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交平台上,即使是“自动泊车”功能,理想L9、小米SU7、小鹏、特斯拉等都曾出现过意外。

▶ 图源:小红书截图

在小米SU7事故发生的前几天,问界车主“秦风”在鸿蒙智行APP发文表示,去年十二月下旬,他在开启高阶智驾的情况下,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导致腰椎、腓骨骨折,全身多处不同程度挫伤。

所谓“智驾”,自己看会了,系统还没完全学会,这就是实操的尴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

一方面,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流量狂欢”。

短视频平台上,所谓“智驾睡觉挑战”“主驾无人飙车”等视频点击量往往能破亿,其营造出的“技术无敌”假象,最终酿成了“用生命换流量”的悲剧。

另一方面,是车企宣传的误导。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目前的智能驾驶还远没到“完全自动驾驶”的程度。

按照业界的划分,从L0到L5有不同的智驾等级。L2以下只能算辅助驾驶,仅仅是减轻驾驶员踩刹车和油门的负担,绝不能放任车辆自己行驶 。L3虽然能在特定条件下代替驾驶员行驶,但遇到特殊情况还是得驾驶员接管。

就算是再高级的智驾系统,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传感器可能失灵;在一些复杂路况,比如突然闯入的非机动车,系统也可能无法及时做出最优决策。

科学不是玄学

不过,某种程度上,车企不约而同地把L2辅助驾驶吹成L5自动驾驶,让消费者误以为坐进车里就能“封神”,其实也是迎合大众对智驾的狂热追捧。

观察者网曾发起过一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83.28%的消费者表示更高阶的智驾功能将影响自身的购买决定,但是,仅有25.16%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过智能驾驶的充足培训,活脱脱把科技当成了玄学。

但血和泪的教训,彻底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遮羞布:技术未成熟,营销已疯狂;责任未厘清,作死先上场。

车企需要收起“造神”的话术,消费者也该放下“躺赢”的幻想了。

毕竟,再先进的算法也算不出人性的侥幸,再高精的雷达也扫不清蒙眼狂奔的无知。

来源:电商新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