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南网4月3日报道(本网记者 郑琦 张立庆)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祭扫时节,全社会便掀起一股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的宣传之风,“鲜花代纸钱,丝带寄哀思”“理性追思 绿色祭扫”等文明标语跃动在大小屏幕上,各类宣讲活动开在广场上也走进社区里。当下,移风易俗的新风是否吹到
东南网4月3日报道(本网记者 郑琦 张立庆)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祭扫时节,全社会便掀起一股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的宣传之风,“鲜花代纸钱,丝带寄哀思”“理性追思 绿色祭扫”等文明标语跃动在大小屏幕上,各类宣讲活动开在广场上也走进社区里。当下,移风易俗的新风是否吹到了百姓心上?近日,记者走访了解。
天清地明 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3月30日,福州三山陵园内已有不少市民错峰前来祭扫,园区入口处,鲜花摊点格外醒目,各色菊兰整齐摆放以供选购,广播轮播文明祭扫倡议,纸箔收集点的工作人员仔细登记祭品信息。墓区没有鞭炮轰鸣和烟雾缭绕,氛围一派宁静肃穆。
园区入口摆放鲜花以供祭扫群众选购。东南网记者 郑琦 摄
园区负责人杨继忠告诉记者,祭扫客流预计将在清明正日迎来巅峰,单日客流量或将突破10万人次。园内已禁燃鞭炮数十年,近五年又逐渐形成了集中焚烧纸钱的做法,“我们不断提倡客户采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更文明环保的方式,也能感受到群众对此的接受度、配合度越来越高。”
三山陵园提供纸箔收集服务。三山陵园供图
常来扫墓的刘女士感受着这样的转变,她回忆道,往年扫墓焚烧纸钱总会沾回一身灰,空气污浊也常使眼睛不适,“这几年不让放炮烧纸后,环境清爽多了,我们也更能静心缅怀了。”
60多岁的宋阿姨手捧花束前来祭扫,也表示:“献花还是烧纸都只是形式,扫墓最根本的是在于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就好。”
任重道远 文明治丧理念仍需广传
亲人的“身后事”是老百姓的人生大事。由于其承载的人伦情感、逝者尊严以及教化功能,殡葬不仅是处理逝者遗体的物理过程,还具有重大深远的精神意义。受“灵魂不灭”“入土为安”“厚葬久丧”等观念的影响,经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丧葬旧俗具有较强的传承韧性。
在走访陵园的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仍有不少较为年长的市民存在着将传统与现代简单二元对立的观念,以“比较传统”“老一辈都是这么做过来的”为由坚持传统程式;也有部分市民选择不在陵园内烧纸钱,而是回家自己烧。
文化“结”还需文化“解”,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表面上是殡葬、祭扫方式的变更,本质上却牵连着对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重塑。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既要尊重群众的遗体处置权,也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既要为思想松绑,破除“尽孝”与丧礼排场之间的联系,让丧礼回归情感本真,也要破除“灵魂不灭”的封建迷信,构建更科学的死亡认知,以“珍惜土地”取代“入土为安”、以“厚养薄葬”取代“厚葬久丧”,挖掘以树代碑等骨灰处理方式之中生命延续、与自然共生的象征内涵,让沉重的坟茔变成一捧海浪,让冰凉的石碑化为一束鲜花,将“身后事”写成“生态诗”,真正实现“生死两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