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法行走的伤员由担架队运送撤离战场,还能行走的伤员则被引导步行前往靠近前线的连急救站(Verwundetennest)。连急救站主要进行初步紧急救治,比如包扎和止血等措施等。
无法行走的伤员由担架队运送撤离战场,还能行走的伤员则被引导步行前往靠近前线的连急救站(Verwundetennest)。连急救站主要进行初步紧急救治,比如包扎和止血等措施等。
在完成初步救治后,伤员就被会送往前线后方0.5到1.5公里的营急救站(Truppenverblandplatz)。伤员将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医治,并根据伤情分为担架伤员和可行动伤员。担架伤员会被送往救护车停车场然后向后方转移,而可行动伤员则根据指示步行转移。
担架伤员会被送往急救总站(Hauptverbandplatz),可行动伤员步行前往轻伤急救站(Leichtverwundetensammelplatz)。这两个医疗单位由团军医负责,两个医疗单位相距不远,或合并为一个医疗单位运作。
急救总站主要负责救治重伤员,设有一个外科手术小组,可以进行截肢,包扎,夹板固定,深切处理出血创口,输血,注射镇静剂和预防针等操作。在完成处理后再将伤员送往后方。
轻伤急救站主要救治那些伤情较轻的轻伤员,通常只需要几天治疗。在完成救治后,他们就会重返前线,而部分伤势更严重的伤员则会被送往后方。
在前线后方的火车起点站和交通要道都会设立伤员集散点(Krankensammelstellen),以便将伤员集中并根据情况分送到后方的医院。如果伤员的情况不允许后送,则会被就近送往野战医院(Feldlazarette)。野战医院隶属于军或师,大多设立在固定建筑物中,收治任何情况的伤员,可容纳200张床位。
在急救总站和野战医院接受救助后,身体状况适合后送的伤员会被直接或通过伤员集散点送往后方医院,包括军医院和后备医院。
军医院是建立在战区后方的大型固定医疗设施,分为两种:基础军医院(Kriegslazarette),可容纳500名伤员,这里接受的伤员最多接受8周治疗和休养,如果治疗将超过8周,伤员将会被转移到后备军医院(Reservelazarett);轻伤军医院(Leichtkrankenkriegslazarette),可容纳1000名伤员,这里接受的伤员需要4周治疗和休养。
如果伤员从军医院中康复出院,则他会返回原部队。如果伤员在后备军医院治疗超过8周,那么他将被重新分配到后备军。
连急救站(Verwundetennest)
连急救站是伤员撤离的第一个地方,设立于前线附近,通常是有遮挡的战壕或地下室。连急救站可以用红十字标记,从而受到《日内瓦公约》保护。
每个连都配置1个连急救站,那里有4名担架员和8名辅助担架员,具体人数因战争变化而不同。连的医疗军士也可能在这里,不过更多时候他在营急救站。无法行走的伤员由担架抬到这里,其他人则步行前往。在这里可以接受初步急救,然后确保伤员可以转移到后续的医疗设施中。
营急救站(Truppenverbandplatz)
营急救站通常设立在营部附近的地方,距离前线0.5到1.5公里左右,远离轻武器,坦克和火炮的直射火力范围,但仍在敌方炮兵射程之内。营急救站在冬季设立在小型建筑物,在夏季或无建筑物时则设立在帐篷内。
营急救站主要由年轻的初级医疗军官负责急救治疗,可以为伤员提供以下治疗:开放性胸腔伤口封闭敷料,麻醉,注射破伤风疫苗,气管切开,抗休克和插管等,保证伤员可以安全转移到急救总站。只有在无法继续转移伤员的特殊情况下,军医才会进行紧急手术。直到危及生命情况处理完后,伤员会被继续转移。
在接受完急救治疗后,伤员会被贴上一个标签,上面写有身份,受伤性质和已经接受过急救治疗的详细情况。无法步行的伤员由车辆(或马匹,特殊情况为飞机)送往急救总站,而轻伤员则自行步行前往轻伤急救站。
伤员标签很明显贴在伤员军服身上,上面有不同颜色的条纹用于快速识别:无条纹表示可以行走,一条红色条纹表示可以运送,两条红色条纹表示不可以运送,一条绿色条纹表示非传染病,一条黄色条纹表示传染病。
轻伤急救站(Leichtverwund Sammelplatz)
轻伤急救站通常位于前线后方6到10公里处,靠近急救总站,隶属于师一级。轻伤急救站可以设立在建筑物或帐篷中。将轻伤员集中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急救总站的负担。
轻伤急救站优先处理手部,手指和腿部的轻伤。接受完治疗后,伤员就会重返部队。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伤员就会送往野战医院。
急救总站(Hauptverbandplatz)
急救总站通常位于前线后方6到10公里处,在团部附近,大多数安排在大型建筑物或帐篷内。师医疗连负责急救总站,并有大量医疗兵在现场负责运送,治疗,安装和卫生等助手工作。在急救总站伤员可以得到全面的急救治疗。这里医疗人员会分为两个手术小组,每一组由一名外科医生,1到2名助理医生,1名器械助理,1名麻醉师,1名消毒师(医疗军士)和几名负责伤员护理的医生。每组可以救治大约25名重伤员,60名中伤员和120名轻伤员。这里可以容纳多大200名伤员,如果伤员人数过多,可以扩充到最多容纳到300到400人。
由于急救总站必须保持高度机动性,所以伤员得到急救治疗后就会被转送到野战医院,有生命危险和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除外。
如果伤员流量不是很多时,所有轻伤(如腹腔受伤)都要接受初步手术,然后无需转送野战医院。急救总站提供以下治疗:气管切开,开放性胸腔伤口闭合,输血和血液替代品,抽吸心包积液和永久性止血等。除此之外,急救总站还要对虱子和寄生虫进行消毒。
野战医院(Feldlazarett)
野战医院通常位于前线后方20到25公里处,处于敌方炮火射程之外,设立在学校和医院等大型建筑物内。也可以设立在帐篷内,为此国防军专门有医疗使用的手术帐篷(Verbindezelt)和容纳伤员的伤员帐篷(Verwundetenzelt)。野战医院设计有200张床位,必要时扩充到300张床位。
手术帐篷由4个人花费15分钟搭建。长9.4米,宽7米,脊高2.7米,顶长3.05米,边高1.90米,重量为171公斤。
伤员帐篷由6个人花费20到30分钟搭建。长20米,宽7米,重量215公斤,可以缩短或增加占地面积。
山地部队手术帐篷长为5.3米,宽4米,脊高2.5米,边高1.5米,重量为96公斤。
山地部队伤员帐篷长为5米,宽4米,脊高2.1米,边高0.9米,重量为80公斤。
野战医院通常有两名外科医生,但在伤员众多时,会根据预备人员增加医生数量。野战医院除了手术室,还有X光室,牙科诊所,药物辅料仓库和饮用水净化设备。
在野战医院可以对伤员进行以下急救治疗:头胸臀和肌肉创伤手术,严重骨折处理,腹部手术,截肢,眼部,牙齿,伤口感染和并发症等。
师级野战医院完全机动化,在集团军级也有部分机动化的野战医院。1941年底,野战医院从许多师中撤出,重新到集团军中重新编组,并酌情分配给下属军和师。从1942年起,师级以上的野战医院护士越来越多被红十字会护士取代。
军医院(Kriegslazarettabteilung)
军医院分为基础军医院和轻伤军医院。一个集团军的军医院营包括4个摩托化军医院单位。军医院有2到4名外科医生,可以容纳800到1500张床位。军医院通常设置在医院,学校,神学院和工厂等地。建立军医院先决条件是充足的供水,照明和供暖。军医院拥有X光设备,高压灭菌机,细菌,化学和病理学实验室。如有必要,军医院会为颅骨,上颌骨,眼部,耳部和泌尿系统创伤设立特殊病房。
后备医院(Reservelazarett)
后备医院是位于战区外的固定医疗设施,通常设立在现有医院,学校和废弃工厂内,主要有红十字会人员负责。现有的医院也经常被用作后备医院。后备医院的规模根据建筑物面积而定,不过为了减轻行政管理负担,后备医院目标床位为150到200张。
伤员如果治疗时间过长,则会从野战医院转移到后备医院。后备医院隶属于国防军的后备单位,比如军区司令部。
担架
担架是最基础的医疗交通工具。如果伤员无法自行行走,第一解决方案就是使用担架。伤员被转移到掩体后,就由担架员送往连急救站。担架可以放在轮式担架车(Krankentragenfahrgerät)上方便移动。如果没有担架,就是用其他装置运送伤员,比如用防水帐篷布制作临时担架。
国防军的标准担架,可以一分为二折叠运输
两轮担架车,可以运送1名躺着伤员,或2名坐着伤员,或医疗物资
伤员运送队对山地部队尤其困难,他们需要经过特殊训练和装备来应对不同地形,比如高山和积雪等。
山地部队的绳降担架
山地部队的独轮担架车,适合在山路运送伤员
山地部队士兵将伤员固定在自己身上,然后绳降下山
山地部队的雪橇担架
使用普通担架改装成雪橇样式
救护马车(Krankenwagen (Sf.2))
救护马车后面是一节车厢,前面马匹拉动。救护马车由医疗连使用,用于取代老式的救护马车(Sf.1)。救护马车运送人数有三种配置:4名躺着伤员;2名躺着和4名坐着伤员;8名坐着伤员。救护马车由轻金属制成,除了基础医疗设备外,还配备了1个水桶和1个烤箱。
车箱内担架座椅,可以当做担架或座椅之用,一面上下固定2个担架,或坐4个人。
救护车(Krankenkraftwagen (Kfz.31))
救护车由轻型卡车底盘改装而来。救护车运送人数有三种配置:4名躺着伤员;2名躺着和4名坐着伤员;8名坐着伤员。救护车内有暖气和照明设备。对救护车的基本要求有:尺寸为530x204x225厘米,有效载重为1000到1200公斤,离地间隙为230到240毫米,公路耗油量为30到35升,越野耗油量为45到50升,燃油量为110升。
Horch Kfz.31
野战手术车(Feldoperationswagen)
卡车后部顶棚空间可以改装成一个手术室,欧宝的3吨全轮驱动载重卡车(Lkw.3t-Opel Allradantrieb Typ A)经常被改装成野战手术车。
以下都是被用作医疗车辆的车型,比如Steyr 640(斯太尔),Peugeot DK5(标致),Phänomen Typ Granit 25H / Phänomen 35H / Phänomen Granit 35 / Phänomen Granit 1500S(法诺门),Horch Kfz.31(霍希), Opel Typ 10/45 / Opel Blitz 3 tons / Opel Blitz 2,5 tons / Opel Blitz 1,5 tons(欧宝), Ford 3t(福特), Adler W61(阿德勒), Mercedes Benz Typ L1500S(梅赛德斯·奔驰), Renault AGC3 Kfz.31(雷诺), Delahaye type 140(德拉哈耶)。
Steyr 640
Peugeot DK5
Phänomen Granit 1500S
Mercedes Benz Typ L1500S
装甲救护车
从194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输送车被用于在战场上运送伤员。
装甲救护车(型号:Sd.Kfz. 251/8 mittlere Krankenpanzerwagen)除了医务人员外,还可以运送三种配置的人数:4名躺着和2名坐着伤员;2名躺着和6名坐着伤员;12名坐着伤员。
装甲救护车的车厢用帆布篷遮盖,而且不配置任何武器。当时专门用于救护的装甲输送车很少,因为大部分用于作战部队,所以国防军改装了现有的装甲输送车,拆除了武器,安装顶棚,并画上红十字。
医疗列车
国防军医疗列车的任务是将伤员从伤员集散点运送到各集团军的军医院或本土的后备医院。在二战前,国防军并没有固定的医疗列车,第一辆可以追溯到1939年8月中旬。1941年下半年,国防军运输司令部任命了一名医疗官,运输司令部辖区内所有医疗车辆,包括医疗列车都隶属于他。1942年开始,陆军医疗监察局专门设立医疗列车部门,负责医疗列车的运输控制和伤员分配工作。
医疗列车分为:大型医疗列车,小型医疗列车,大型轻伤列车和小型轻伤列车。
一辆医疗列车共有37节车厢,其中包括27节救护车厢,共有297张床位。车厢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军医可以为伤员改变车厢顺序。
医疗列车内的病房
在二战动员期间,共组建了24辆医疗列车和16辆轻伤列车。在波兰和法国战役期间,共组建了30辆医疗列车和8辆轻伤列车。在西线因为距离较短,所以医疗列车出动次数有限。在东线,苏联的宽轨给医疗列车行动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因为极寒,导致只有20%的列车适合冬季使用,主要因为列车只能为8到10节车厢供暖。在整个二战期间共建造了137辆医疗列车,26辆轻伤列车和67辆临时医疗列车。
医疗列车运送躺着伤员,混合医疗列车运送躺着和坐着伤员。轻伤列车运送200名坐着伤员。为了快速运输,轻伤列车的重量被限制在500吨以内。临时医疗列车运送躺着伤员和设备,还可以用于运输邮件,补给品和货物等,总共可以搭载300名伤员。
医疗坦克
每个作战部队都有医疗支援,装甲部队也不例外。装甲部队医疗装备和步兵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改装坦克作为医疗车辆。将医疗人员安置在坦克中,可以使他们能够快速跟进装甲部队,并可以在阵地上救治伤员。为此国防军对一些坦克进行改装,使其满足医疗人员使用。最常见的改进是对于火炮,比如1号坦克的炮塔被完全拆除,并标有规定红十字或蛇杖标志。在一些单位中,医疗人员可能在未经改装的坦克中担任乘员,根据规定,如果坦克中至少有一名军医,则使用蛇杖标志;如果坦克完全用于医疗目的,则使用红十字标志。
菲泽勒的Fi-156D飞机是是专门用于运输的医疗飞机,从1941年底开始生产,总共生产了117架。国防军也使用过其他运输机当做医疗飞机使用。
因为医疗飞机运输特殊情况,所以会对运送的伤员情况有着严格规定,比如禁止运送严重休克,厌氧菌感染和重症感染,破伤风和胸部大面积开放性伤口等情况的伤员。
军用医院船(Lazarettschiff)的外观识别为白色油漆加宽约1.5米的绿色横条纹。所有医院船的外部标识除了国旗外,还应悬挂《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带红十字白旗。如果医院船希望在夜间得到应有保护,那么应该得到交战国授权,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在夜间可以清晰识别身份。
还有一些民用船只被征用当做伤员运输船(Verwundetentransportschiff)。伤员运输船专门用于在特殊需要下从海上大规模运输伤员。伤员运输船仅用于临时和有限任务,任务结束后必须返回,而且无特殊保护标识。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