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6日,滁州市连续4年以“双招双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致敬企业家、礼赞贡献者、吹响奋斗号角。同日,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19.4亿元的145个项目落地滁州。
2月6日,滁州市连续4年以“双招双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致敬企业家、礼赞贡献者、吹响奋斗号角。同日,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19.4亿元的145个项目落地滁州。
2月18日,民营企业助力滁州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300余名企业家代表和70余名各级有关部门代表相聚“醉美亭城”,3个合作协议顺利达成、12个优质项目现场签约。
2月25日,安徽科技学院与滁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举行,一系列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入驻,标志着我市校地、校企融合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月26日,滁州市招商引资“春季攻势”行动北沿江高铁滁州站站城一体融合发展项目暨南谯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举行。本次集中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79亿元;集中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55亿元。
……
铆足干劲上满弦,不负春光加速跑。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滁州市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干劲,持续打出“双招双引”强大攻势,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努力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5.5%;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跻身2024年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71位。滁州迅速跃升的“秘诀”是什么?在全市“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吴劲给出响亮回答:滁州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双招双引”!强力招项目 筑牢硬支撑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引。
滁州,北枕淮河、南临长江。它不仅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坐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双圈籍”城市。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一刻不停抓招商、引人才、上项目。2024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列入省重点投资计划项目185个、总投资3755亿元,均居全省第二;参加省四批开工动员项目171个、总投资15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3亿元,均居全省第三;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37.8亿元,位列全省前三。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城市建设的“强力引擎”。面对招商政策重大调整、招商形势重大转变等,我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第一时间创新打法战法,全员上阵、全线出击、全面发力,招商引资工作迎难而上、逆势突围,延续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聚焦“8+3”新兴产业链,瞄准“高精尖”、紧盯“专新特”,推动各产业链招引落地一批“压舱石”“风向标”项目,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
2024年,全市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93.0%,其中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8%;新引进战新、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占比71.2%。在招商模式方面,我市综合施策,打出基金招商、以商招商、高位招商“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有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91支,基金总规模876亿元。2024年,市领导外出招商120多批次、拜访企业300多家;各地和市直两个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累计达1000余天,接洽项目近千个。第五批43个县干招商小组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促成签约一大批亿元以上项目。
“从2013年破土萌芽到连续三次追加投资,企业的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的好势头。2022年,企业销售额达到21亿元,实现税收1.01亿元;2023年,销售额达到33.2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2024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实现税收2.4亿元。胜华波公司见证了滁州的跨越式发展,更真心感受到:滁州,是一片投资沃土、兴业热土、创业乐土。”2月6日,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特在全市“新春第一会”上发言时激情满怀。
当下,滁州正成为客商们眼中的投资洼地、创业福地、发展高地。过去三年,全市共招引了亿元以上项目近1400个,其中投产项目超640个、开工项目近460个,带来了4600多亿元的省外资金,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加速了产业集聚、推动了经济增长。去年,我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迈上新的台阶。
聚力引人才 构建新高地
3月20日,2025年滁州市招才引智高校行走进安徽建筑大学,校地双方领导为滁州市“新时代人才强市合伙人”揭牌,我市共组织114家龙头企业参加,提供优质岗位1059个。
人才是一座城市竞争之本、创新之源、强市之基。去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人才兴皖”工程部署,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连续四年谋划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衔督办“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1号提案、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召开高层次人才早餐会。市几大班子同心协力,带头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赴各地开展人才招引超百次,充分展现“千年亭城 醉美滁州”的引才诚意。
我市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立改废释,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补六优化”18条政策等,构建较为完善的“1+N”人才政策体系。紧扣“8+3”产业链,分产业链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紧盯行业顶尖人才、高校专业人才、产业急需人才,实施“揭榜挂帅”“四海招贤”引才,攻破“卡脖子”难题83个,引进海外人才213人。深挖长三角先发地区科教人才资源,主动融入G60、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接续举办“星耀滁州”“人才安徽行”“人才滁州行”系列人才活动200余场,院士助滁活动近50场,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合作。2024年靶向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160余次。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滁州系列活动6场,签约项目21个,签约资金4380万元,发布技术需求123项,科技成果106项。
如今,“到滁州去”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天下英才汇聚亭城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近3年来,全市新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1600名、大学生近100000名。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连续三年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入3个城市之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日趋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正转化为滁州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2024年,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长期关怀与指导下,我本人成功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企业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以说,在滁州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的背景下,无数像我一样选择来滁州创新创业的奋斗者,都在这里实现了‘摘星梦’。”九华华源药业董事长管悦琴感慨地说。
全力优环境 营造“亭满意”
“我们是科创型企业,在无任何资产抵押的情况下,申请了‘科技e税贷’金融产品,仅用3个工作日的时间顺利获得500万元银行贷款,化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目前我们生产运营良好,这得益于滁州良好的营商环境。”3月20日,安徽迪康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吕钧高兴地说。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投资商就到哪去。我市还把创优营商环境作为“双招双引”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对标省外先进、省内一流,动员全市上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高水平对接、高效率承接、高质量融入,不断提升“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建设,着力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和主动,力求以“营商”之变实现“商赢”。
出台全省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国首部《证照并销地方标准》、设立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滁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滁州在全省率先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综合服务专区,统筹15个涉企服务部门进驻。同时,搭建线上“亭好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集成金融服务平台、数字人才平台等现有各类涉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上线“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等2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理4.2万件,平均总跑动次数减少94%,办理总时限压缩69%,提交材料减少60%,行政效能提升50%以上。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是关键。我市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针对企业高频需求,收集涉企服务事项和增值服务事项清单,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首批发布涉企服务事项76条。截至去年底,共办理各类人才分类认定、奖补政策申报、企业信用修复等涉企服务事项2841件。率先完成惠企政策资金“四网融合”,在“皖企通”平台上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服务558项,划分减税降费等18类服务主题,在线兑付奖补资金7.9亿元,惠及企业2068家。
为了让企业和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滁州主动对接沪苏浙,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了14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72项事项南京都市圈“跨域通办”、“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110个城市联网互刷……“登记注册企业再也不用跑两地,上午一个电话,下午交材料,第二天上午营业执照就送到我手上了。”去年5月,来滁州注册公司的南京浦口市民刘士成,拿到了安徽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对滁宁两地“跨省通办”的工作效率依然印象深刻。
THE END
来源|滁州先锋
主办|滁州共青团
校对|陶芸丝
校审|张勇
终审|万小宇
制作|E滁州综合媒体中心
来源:风趣扑克l2X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