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起初以为,这只是一则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交通事故,因为自小米 SU7 交付以来,再加上 SU7 Ultra 的上市,类似的事故早已在互联网上得到大量传播。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3 月 29 日当晚已经有人在传这个事情了,但我没想到会发酵成这样,闹得这么大。」
一位在广州某财经自媒体工作的编辑同行,老马,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小米 SU7 标准版的车主。
他起初以为,这只是一则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交通事故,因为自小米 SU7 交付以来,再加上 SU7 Ultra 的上市,类似的事故早已在互联网上得到大量传播。
但数十小时后,这一场在高速上撞车、起火燃烧,带走三条生命的事故,成为了全网热议的话题。
在官方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对事件进行首次回应,且公布了部分细节后,4 月 1 日晚,小米汽车通过公众号平台再次做了回应;而雷军本人,也在微博上回应了此次事件。
「小米汽车」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为题,回答了包括「为什么不联系家属」「事故细节」等网友热议问题。
雷军这边,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也就是小米公司暂时还没接触到事故车,且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但显然,直至 4 月 3 日,网友的质疑、互联网上的声讨,并未因小米官方的一系列回应而停息。
其中的一部分,是对小米 SU7 本身的质疑,包括智驾水准如何、AEB 为何不生效等等仍在发酵;而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小米汽车在这则事故中,到底有没有责任?
这场事故又会不会演变成「信任危机」,让小米 SU7 的现车主、准车主们,感到不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尝试通过一些对话,来寻找答案。
谁的责任?
最核心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责任划分」,这次事故中,到底是驾驶员自身的责任多一些,还是小米 SU7 存在产品层面「不到位」的地方,是网络上的讨论热点。
就我们采访的这些车主与意向车主,他们的看法同样分为两大类。
小米「不背锅」作为小米 SU7 标准版的车主,老马认为在这一次的事故中,小米本身似乎没有太多的过错。
「我知道小米这个车子的能力边界在哪。比如智驾,白天用着都不太放心了,我一直不敢晚上用。」
「而且现在也有一些博主去到事发路段考察过,那里有按施工规范放了很长的一排锥桶,一般情况下见到这种路况,车主就该接管了。」
另一位有意购买小米 SU7 的朋友小岚也认为,就目前的信息来看驾驶员的问题可能更大一点。
「明显就是开车的人没注意,撞上去了。如果开别的车,也可能会出事,把锅都甩给小米,我觉得不合理。」
根据「小米官方发言人」公布时间轴可见,NOA 在运行过程中曾发出「轻度分心报警」,随后更是报警升级,提示驾驶员「请手握方向盘」——不知道什么原因,总之驾驶员已经超过一定的时间,没有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不符合辅助驾驶的使用规范。
另一方面,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车企,都反复强调「智能驾驶」是「辅助驾驶」而不是「自动驾驶」,开启的情况下驾驶员是第一责任人。
因此,老马认为现在的舆论风向不太对,不能认为该车出事前用过 NOA,事故就是小米的责任。
但一个小插曲是,他也提到,考虑到电动车起火的问题当下几乎无解,他下一台车,将更倾向于考虑燃油车。
做得还不够另一位此前接受过我们采访,暂时还没提车的车友,则表示网上铺天盖地的声讨,让她觉得有些「晕头转向」。
「感觉现在很多细节都还不清楚,有的人说小米的智驾系统不靠谱,也有人说什么安全功能没触发之类的,听上去感觉是小米的安全功能不到位。」
她表示,车友群里针对该事故的讨论非常热烈。
「我觉得小米还是可以做得更多吧,现在的回应感觉有些无力。网友的质疑,不可能说一句还没见到车就应付过去了,车门为什么打不开这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已下订的准车主都受舆论影响开始质疑小米,而「第三方观众」,言辞自然会更激烈一些。
「一些媒体说,小米 SU7 标准版的智驾硬件只有 84Tops 的算力,没激光雷达,连毫米波雷达都没几个,就这样的配置,不出事才怪。」
「纯路人」阿鑫,批评起小米来丝毫不留情面。
事故发生后非常多的「工程师」在网络上表态,虽然不配备激光雷达也可以实现高速 NOA,但加入激光雷达的话,能让车辆更早地探测到路面异常,让系统早一步作出判断。
针对网络上的其他质疑要点,比如「为什么电池燃爆」「车门打不开」等,阿鑫认为如果传言为真,那么小米 SU7 可能存在产品层面的问题。
「如果这三个人真的是因为车门打不开,而活活烧死在车里的,那么小米 SU7 这款车,会让我觉得很可怕。」
话锋一转,阿鑫继续「吐槽」小米 SU7 标准版的智驾能力。
「小米自己公布的信息,上一秒发出提示,下一秒就让接管,正常人怎么可能反应得过来?而且我早上看了其他博主的测试,特斯拉都知道远远地降速了,顺利通过。人家也是纯视觉,怎么就能提前看见路障呢?」
最后阿鑫也提到,近期网络上有关小米 SU7 的风评,变得越来越差。
「随便一刷,全是 SU7 不规范开车导致交通事故的视频,感觉现在开 SU7 的都是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现在在路上看到小米 SU7,会下意识地躲远一点。」
他感觉,小米的宣传可能出了问题,过分强调速度、性能、操控,让一些年轻人把持不住自己。「再这样发展下去,小米的车子快要和「鬼火」划等号了。」
在中文语境中,「鬼火」可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词。
网络上「拱火」的舆论一浪接一浪,其汹涌的势头甚至让人觉得,小米汽车忽然间从顶峰坠落,来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
但显然,车主们对小米汽车品牌的信任,暂时未出现动摇的迹象。
知己知彼「首先我对小米 SU7 的优缺点,还是比较了解的。智能驾驶的话,不光是小米,其他品牌的也还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不敢过分信任。」
「至少我是不敢在晚上用小米 NOA 的,能自己开就自己开,累了就找服务区休息一下。」
巧合的是,老马的 SU7 在一周前发生了小剐蹭,刚刚才从番禺的小米中心取回车子。
期间,他再一次称赞了小米的服务:「小米那边知道我清明假期要用车,所以特地调了档期,好让我早点拿车,现在车子已经充好电、洗好车,在等我过去了。」
老马觉得,就目前小米 SU7 展现出来的产品表现,在合理、正常的情况下使用的话,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过去很多新势力的首款车型,不是这里有小问题就是那里有小问题,偶尔也会有召回之类的。但小米 SU7 都上市一年了,没听说过有什么严重的产品缺陷。」
况且,小米还有不错的服务作为加分项。
「因为一两次事故而对车企失去信心,这样的逻辑不太对吧?而且导致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不是和车子本身有关,现在还没有结论。」
实际上,作为「利益相关者」,小米 SU7 的车主们,比谁都更想知道调查结果。
「这也是还我们一个清白」,老马不希望见到,自己的小米 SU7,在舆论中变成「问题车」。
「歪风邪气」「我觉得就是一起普通的车祸,而且更大的几率是驾驶员的操作不当,但最后演变成对车企的口诛笔伐,这就很奇怪。」
此前因采访而结识的 SU7 准车主,MOMO 老师觉得,来到新能源车时代,市场中刮起了一阵「歪风邪气」。
「汽车诞生至今都不知道出现多少次车祸了,除开有些产品缺陷、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外,其他车祸,怎么不见家属跳出来,说奔驰、宝马有问题,要负责?」
顺着 MOMO 老师的观点,回顾过去一些被社会广泛热议的「新能源车事故」,不难发现「出事找车企」,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车市的「条件反射」。
一年前,山西一辆问界 M7 因 AEB 响应不及时而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家属也是第一时间「控诉」问界,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元凶,是「智驾系统不完善」。
这些事故的共同点,除了都有「智驾」的身影外,驾驶员的「不规范操作」,比如分神、双手离开方向盘等,也被证实存在。
「我觉得像是一种甩锅的手段吧,以前车子只能自己开,出了事赖不着谁。现在有了辅助驾驶了,哪怕自己操作不当,也可以说是车企的问题,来推卸责任。」
MOMO 老师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新能源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偶尔会有些「过火」。
小米的官方宣传一直「恪守红线」,强调自驾 HAD 是「辅助驾驶」,使用时驾驶员仍是第一责任人,但强调 HAD「迈入第一梯队」时不区分车型也是事实。
对那些不太了解新能源车的用户来说,有可能会错把算力、硬件都略逊的标准版 SU7,也认为是「智驾第一梯队车型」。
对「智驾」的过度宣传,未尝不是另一种「歪风邪气」。
一些海外媒体也报道了小米 SU7 高速车祸事件,其中《华尔街日报》发出评论,认为该事故引发了大众对「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讨论。
「虽然这些系统具有潜在优势,但如果未被正确理解或其能力被夸大,也可能带来风险」,《华尔街日报》援引某技术专家的观点,矛头直指中国市场内智能驾驶的宣传问题。
而在国内,有网友晒出了某高管,介绍某智驾系统时的访谈截图。
「打着瞌睡开回来」「为啥我不用司机开,我自己开,用自动驾驶开,该处理工作,该干啥干啥。」
这番言论虽然已有一些时日,但不难看出中国新能车企在早期,并未意识到「规范地宣传智驾」有多么重要。
此外,或是不希望影响宣传效果,车企在做智驾宣发时,也倾向于「多谈亮点,少谈边界」。
如今智驾能力最新的进展,已能实现「车位到车位」功能,也就是车辆从某一车位自动驶出,经过一系列复杂道路,到达目标停车场,泊入另一车位。
在「车位到车位」,和其他智驾场景的比拼中,车企会以「更少的接管数」为能力指标。官方放出的演示系统,也极力证明自家智驾系统的接管数量更少。
而这种「无接管」的暗示,很可能会让用户降低戒备,忽视「随时接管」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车企宣传中能力不断提升的「AEB」功能、能高速躲开障碍物的「AES」功能,在真实路况中能以多高的概率保障用户安全,也缺乏真实数据的统计。
目前定期公布 AES 能力生效次数,以及效果的车企几乎只有蔚来一家。从大样本来看,车企们在宣传「智驾」或者「主动安全」等相关能力上,有关「安全教育」的部分依然存在欠缺。
类似的观点我们在讨论「小米 SU7 Ultra 为何事故频频」时也表达过:在新能源车市场中,用户的安全意识教育,远跟不上产品性能迭代的速度。
该慢下来
近些年无疑是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 2021 年到 2024 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分别是 14.8%、27.6%、35.6% 和 47.6%——每一年的提升,都非常可观;销量也突破 1200 万台/年的大关。
而其中,小米汽车又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刚刚过去的 3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超 2.9 万台;上市刚好一年,小米 SU7 的交付量已超过 20 万台。由此,小米汽车成为了中国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之一,小米 SU7 也成为了最受欢迎之一的单一车型。
三电能力、整车尺寸、舒适性配置,尤其是「智能化」,这些体验的快速提升,是推动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但回过头来看,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也的确掩盖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以至于中国消费者对待「新能源车」,依然没有相对准确的理解。
这既体现在「误会」,也体现在「迷信」上。
「误会」是指,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仍有偏见,不信任电动力,和听信网络谣传,认为新能源车「不安全」「不好用」。
而「迷信」的最典型特征,便是对待智驾的「敬畏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们如今仍能在网络上见到大量的,不遵守智驾使用规范的行为(包括欺骗 DMS 系统、启动智驾后直接睡觉等)。
而这一次的 SU7 高速燃爆事件,外界讨论最激烈的点就包括,「迷信智驾」是否已经变成一种社会风气,而同时车企又缺乏正确的引导。
宏观来看,小米 SU7 的高速燃爆事件,放在新能源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自此之后,或许车企会更加审慎地对智能驾驶能力进行宣传,也会在事故紧急逃生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来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先「慢」下来,让思考回归到用户身上,这才是让中国新能源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回到小米汽车身上,一份能够服众的详尽报告,和不断改进的承诺,比起不断「飙升」的销量,对现有车主、小米品牌乃至雷军本人的支持者来说,会更有意义。
来源:电动星球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