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民勤,中国西北的“沙海堡垒”,遏止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在此“握手”。这片曾被联合国环境署标注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一位“95后”青年仲麟,用十年青春与黄沙鏖战,以科技赋能传统治沙,以电商撬动生态经济,书写了一部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甘肃民勤,中国西北的“沙海堡垒”,遏止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在此“握手”。这片曾被联合国环境署标注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一位“95后”青年仲麟,用十年青春与黄沙鏖战,以科技赋能传统治沙,以电商撬动生态经济,书写了一部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他的故事,不仅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史诗,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一代的使命觉醒。
沙暴阴影下的抉择:逃离又归来,奔赴绿色使命
仲麟的童年,是被黄沙浸染的岁月。
每年春季,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像一头暴怒的巨兽,裹挟着砂砾呼啸而来。“天空浑浊得像一口倒扣的铁锅,风沙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仿佛在敲打逃生的鼓点。”他回忆道。家里的农田在风蚀下逐年萎缩,父亲和乡亲们背着草方格、扛着铁锹走向沙地的背影,成了他最早的绿色启蒙。
一次沙尘暴中,7岁的仲麟被困在放学路上。他蜷缩在土墙后,听着狂风嘶吼,沙粒如针尖般刺进皮肤。“那一刻,我恨透了沙漠。”他咬着牙说。
“读书是为了逃离这里。”在民勤漫天黄沙的裹挟下,18岁的仲麟望着窗外昏黄一片的民勤,逃离的念头如野草般在心底疯长。高考志愿填报的那天,仲麟坐在书桌前,透过布满沙渍的玻璃,看着被风沙一点点侵蚀的贫瘠土地,他决定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发展。在仲麟的想象里,江南的风该是温柔的,空气里弥漫着花草的清香。
离乡的汽车缓缓驶离站台,车轮碾过碎石子路,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仲麟望着车窗外逐渐后退的戈壁滩,远处沙丘在日光下静卧,周身裹着无尽的寂寥与沧桑。他在心底暗暗发誓:“再也不回这个吃沙的地方。”
大学的时光里,仲麟如鱼得水。他一头扎进创业社团,全身心投入生鲜电商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销往大江南北。电商平台跳动的销售数据,让他看到了打破地域限制的无限可能,也见证了互联网对农产品销售的强大颠覆力。这段经历,像一颗种子,悄然在他心底种下。
然而,2018年暑假返乡时的一幕刺痛了他——凌晨4点,乡亲们开着拖拉机,将蜜瓜运往10公里外的收购点,却因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严重闭塞,收购商们肆意压价。一位大爷为了多争取几毛钱,急得眼眶泛红,声音颤抖,可最终也只能无奈妥协。
“一车瓜卖不出500元钱,老农蹲在路边抹眼泪。”仲麟攥紧拳头,指甲几乎要嵌入掌心,“我突然明白,逃离不是答案,改变才是。”
2020年大学毕业时,仲麟拒绝了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高薪offer,在父母“读了大学还回来吃沙子”的叹息声中,扛起铁锹回到了民勤。
“家乡的沙,总要有人来治。”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如果梭梭能在沙漠扎根,年轻人为什么不能?”
沙海逐梦:电商创业路,开启治沙新征途
2020年7月,仲麟带着3万元积蓄,以及一台电脑和一部二手DV机回乡。
他在沙漠边缘搭建直播间,镜头对准沙地里的蜜瓜田。“民勤蜜瓜甜度21度,是沙漠的馈赠!”他嘶哑的吆喝声穿过屏幕,订单从长三角、珠三角涌来。
为展现民勤蜜瓜的独特性,他设计“暴力测评”:将瓜从2米高处自由落体,切开后瓤肉完好,证明其致密肉质。这条视频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达230万次,店铺3天卖出8000单。2021年甘肃省直播电商大赛上,他带着团队设计的“沙漠蜜瓜盲盒”备受关注——每个包裹附带一粒梭梭种子和治沙倡议书。当年,他的店铺销售农产品超10万箱,销售额突破260万元。这些亮眼的电商收入,不仅极大改善了他的生活,更化作了治沙征程的“绿色燃料”,源源不断地为治沙行动注入资金。
“每卖出一箱蜜瓜,就有3元钱化作沙地上的新绿。”谈及这份特殊的“绿色账单”时,他的眼神里透着笃定与自豪。
首笔电商利润到账次日,仲麟便购入500棵梭梭苗。这个自幼看父辈治沙的青年自信满满:“不就是挖坑种树?”然而沙漠给他上了残酷一课:4月种下的树苗,因未掌握沙层水分规律,仅浇灌一次便匆匆返城处理订单。两周后再访,黄沙已吞噬90%的幼苗,残存的几株在热浪中蜷缩如焦炭。村民老张摇头:“治沙是‘沙老虎’嘴里抢食,哪有那么容易!”
失败让仲麟明白,治沙不能靠激情,要靠科学。
他在沙漠腹地支起帐篷,每日记录地表温度、风速、沙层含水率。向治沙英雄石述柱拜师,学会辨别“湿沙层”——当铁锹插入沙地30厘米,沙粒能捏成团而不散,才是最佳种植深度。 2022年春季,他结合前期积累的海量数据,创新性地改良种植工艺。采用一套高效节水技术,将种植深度精确至50厘米,树坑呈“簸箕形”抵御风蚀。800亩梭梭林成活率达90%,相当于传统方法的2倍。
一年后,人工栽种的固沙植被,在沙丘深深扎下根基。沙蒿、花棒、柠条,一株株、一丛丛,相互交织、簇拥,为往昔黄沙肆虐的沙丘,披上了崭新的绿衣。抬眸远眺,广袤无垠的蓝天澄澈如琉璃,不见丝毫杂质。在日光温柔地轻抚下,那星星点点又连绵成片的绿意,恰似一群灵动俏皮的精灵,在沙海之上欢快地舒展身姿,焕发出无尽生机。
“看!梭梭的根能扎到地下5米,比楼还高!”仲麟轻扶一株幼苗,笑容灿烂。
解锁治沙密码:科技驱动,全民共筑绿色防线
仲麟将大学所学的数据分析融入治沙。
他建立“梭梭生长数据库”,精确计算每株苗的需水量;发明“回填踩实法”——先回填湿沙,用脚侧边轻踩而非重踏,既保水又不伤根。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沙漠课堂”,一条《如何让梭梭扛过沙尘暴》的教程播放量超200万次。
“过去种树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老治沙人王建国感慨,“这小子把沙漠变成了实验室。”
2024年,纪实综艺《种地吧》将镜头对准民勤。节目里,十位少年与当地村民并肩作战,仅用一周时间,就在沙地上种下18万棵梭梭树,让“梭梭固沙”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看得见的治沙成果。节目播出后,“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呼声高涨,弹幕满是“我要去种树”,治沙从抽象概念化作大众可参与的行动。
受节目感召,2025年春天,志愿者如汹涌潮水般从全国各地奔赴民勤。他们满怀热忱,用勤劳的双手,为这片饱受风沙肆虐的土地,增添了充满生机的一抹绿色。
志愿者莫思琪跨越千里奔赴民勤治沙。厦门大学翁同学初见草方格,感叹背后凝聚无数心血。19岁长沙女孩杨奇请假独闯沙漠,从陌生到熟练掌握沙漠生存技能,还在篝火晚会分享感悟。香港母子俩两度参与种树,母亲称治沙需代代接力。与此同时,仲麟带领团队搭建免费食宿基地,让治沙从个人坚持变成群体使命。
“现在,咱们搭建的‘绿洲驿站’成了青年治沙力量的汇聚地,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踊跃加入。他们不光植树,更多年轻人把治沙日记、树苗认养这些‘绿色接力棒’带向全国——民勤,已经不是地理名词了,它是中国人向沙要春的精神高地。”仲麟自豪地说道。
在仲麟的“绿洲驿站”里,墙壁上张贴的志愿者合影,画面里,他们或是在风沙中挥锹,或是为树苗浇水。张张都定格着热血画面,照片下方密密麻麻的签名,是他们投身治沙的郑重承诺。一旁的架子上,治沙工具层层叠叠,铁锹、水桶、草绳…… 每一件都满是风沙打磨的痕迹。
这里是民勤沙漠的“生态驿站”,更是青年治沙的星辰大海。
仲麟说,篝火旁的笑语、沙丘上的合影、实验室的灯火、明信片上的民勤风物……五湖四海的年轻心跳在民勤同频共振,以科技为弦,以信念为弓,在黄沙上奏响了一曲属于这个时代的“绿洲协奏曲”。
数字赋能生态:奏响绿洲新生乐章
截至2025年3月,仲麟团队累计造林5000余亩,形成4.5公里生态防护带。经监测,项目区地表粗糙度显著提升,输沙量大幅下降,周边农田的亩产量也有明显增长。更令人惊喜的是,消失多年的沙蜥、鹅喉羚重现林区,生物多样性逐渐复苏。
与此同时,仲麟创立特色生态商业品牌,搭建起生态治理与商业逻辑的桥梁,推出“每卖一箱蜜瓜,沙漠就多10棵梭梭”模式。消费者下单购买民勤蜜瓜,沙漠中便会种下相应梭梭树。这不仅为治沙事业注入资金活力,也让消费者品尝到优质蜜瓜的同时,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模式一经推出,极大提升了产品的社会价值,让“沙绿”蜜瓜备受青睐 。
考虑到民勤地理位置偏远,运输路线长,加上蜜瓜皮薄肉脆,运输途中极易受损变质,仲麟团队精心研发可降解抗震包装,在减少运输损耗的同时,践行环保理念。此外,为最大程度保留蜜瓜的新鲜口感,团队搭建起冷链运输体系,确保民勤蜜瓜72小时内直抵北上广,让跨越千里的甜蜜新鲜如初,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农产品。
在仲麟于电商购物平台精心打造的“小仲·沙漠变绿洲”后台数据中,“每卖一箱蜜瓜,沙漠就多10棵梭梭”这一治沙模式的显著成效清晰呈现。2024年,店铺累计发出3.2万箱民勤农产品,其中蜜瓜凭借独特风味及冷链运输保障的新鲜品质,收获了47%的超高复购率。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消费者在购买群体中占比超三成,充分展现出这一特色产品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这套创新模式不仅赢得市场认可,更在生态治理层面持续发力。” 仲麟介绍,为将治沙与产业深度结合,店铺搭建起利润反哺机制,每笔订单完成后,会有15%的利润注入治沙专项基金。如此一来,远在3000公里外的都市白领,在品尝民勤蜜瓜等沙漠优质水果时,轻松实现消费与治沙的联动,不经意间就成为沙漠生态的守护者,让治沙行动在消费场景中得到延展。
在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时,仲麟的规划极具前瞻性:五年内建成万亩梭梭林,打造肉苁蓉精深加工产业链,将沙产业做深做精;开发沙漠星空露营基地,让生态旅游反哺治沙;与高校合作建设“旱区生态实验室”,整合各方科研力量,探索前沿治沙技术,向世界输出系统、科学的中国治沙方案。
言语间,仲麟目光坚定,遥望着远处的沙地,满怀憧憬地说道:“未来,这片林海将成为民勤的崭新名片,每一片绿叶都镌刻民勤人民的治沙功绩,见证民勤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本版照片由民勤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武威记者马爱彬 朵俊庆 戚彦彬
来源: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