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高速燃爆事故,三条年轻生命逝去,质疑和愤怒涌向小米和雷军之后,舆论场出现新的声音:
值得深思。
小米高速燃爆事故,三条年轻生命逝去,质疑和愤怒涌向小米和雷军之后,舆论场出现新的声音:
不能只怪车企,司机的问题也不少,其实大家说的就是智驾。
所以,先把情绪放一边,不管是对车企,还是对司机,我们来聊点深一点的话题。
智驾,或者是自动驾驶,作为一种技术方向,本身没有问题。
但中国,有点被过度营销了。
所谓的智驾,其实像是玩了一个语言陷阱。
我们这里还是说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分等级的,从L1-L5:
L1:初级辅助驾驶,自动循环,道路保持。
L2:高级辅助驾驶,增加加速、转向和制动功能,不能脱手。
L3:初级自动驾驶:司机可以脱手,但超出条件需要接管。
L4:高级自动驾驶:司机可以无需监管和接管。
L5: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无需方向盘和踏板等。
所以,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来说,如果想要实现人类的自动驾驶,要到L4才可以,目前全球没有一家车企在实际中应用了L4自动驾驶技术:
普及的智驾主要还是L2的水平。
但是,在车企的营销中,却常常夸大了智驾的能力:
号称可以睡觉,可以看电视。
并不是这一家车企这么做,各家其实都有这方面宣传的动力,营销方面车企是有责任的。
车企的营销:
不再关注底盘、调教和安全,而是强调加速、智驾、沙发彩电。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当然有合理性,但是也有误导的嫌疑。
就智驾来说,普通消费者,特别是追求新奇刺激的年轻人,根本不懂L2和L4的区别,他们狂热相信新车发布会上的大嘴巴:
社交媒体上不时就曝出深夜高速前排无人后排睡觉靠智驾开车,甚至副驾放婴儿车睡觉靠智驾开车…
当然,这些人有博眼球的原因,但是不管是车企,还是司机,都对年轻人做了很不好的引导。
那就要说了,为什么这种现象能够存在。
我觉得产业监管的问题也不能不说。
曾经有一种说法:
特斯拉在德国开工厂,几年都不能开工,各种限制条件太多,我们知道欧洲,不管是新能源,还是人工智能,甚至此前的互联网,都因为监管过多,而丧失发展优势。
但是,另一个极端就是:
对新兴产业发展过度的宽容。
比如最近开始对直播进行规范,前些年直播和短视频乱象丛生,为了行业的发展,监管没有及时跟进。
但是自动驾驶不一样:
涉及到生命安全,不能因为产业和技术发展,就纵容企业夸大宣传。
真心建议:
1、有关部门制定新的法规:
规范智驾,特别是深夜高速的智驾。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2、车企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正确价值观:
不要为了销量和噱头,就张开大嘴误导消费者。
3、对于消费者要切记:
来源:信号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