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兴县李家巷镇,有一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他叫吴山。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丝毫没有减退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奉献。他戴着一副眼镜,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敲打着键盘,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要把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抗战历史重新唤醒。
姚林宝||吴山,九旬老者的赤子丹心 —— 用生命书写家国情怀的抗战史守护者
在长兴县李家巷镇,有一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他叫吴山。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丝毫没有减退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奉献。他戴着一副眼镜,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敲打着键盘,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要把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抗战历史重新唤醒。
1949年10月 离南京前全班合影(吴山为前排右一)
吴山出生于1930年,早年他离开家乡,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四川解放后,他又投身到长宁县的建设中,一干就是近40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2012年,吴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此时的他,虽然已经离休,但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却从未停止跳动。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回乡的10多年里,他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交了46件建议,其中关于发掘和抢救李家巷抗战史料的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湖州市广播电视台资深媒体记者姚寰采访长兴老兵吴山
李家巷在抗战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渐渐被人们遗忘。吴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挖掘和整理这段历史的重任。
为了寻找第一手资料,吴山四处奔波。他先后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安徽歙县档案馆等,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他还自掏腰包购买书籍,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在战友女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吴山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资料残缺不全,有些信息相互矛盾,他都一一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和核实。他还走访了当地的一些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有一位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老泪纵横,吴山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其父吴有秋作为深具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在狼烟四起的1937年投笔从戎,率先自发组织“长兴人民抗日义勇队”,带动了当地乡民组织抗日队伍袭日军。1938年秋,义勇队编入浙西抗日自卫总队,肩挑副官与中队长双职,将《正气歌》的精神熔铸成抗日的钢枪。
经过5年的努力,吴山终于完成了10万字的《浙北重镇李家巷军民抗日战争纪略》。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家巷在抗战时期发生的四次重要战斗,以及军民们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他将书免费赠送给省、市、县档案馆、图书馆以及学校和社区。
2024年,吴山又开始着手撰写《李家巷民众自发抗日史》。他说:“这些无名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还多方奔走,促成了“抗倭纪念亭” 的建设。同年9月3日,这座纪念亭在李家巷弁山锦园落成,成为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吴山不仅是一位历史的守护者,更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2016年,他为县“五水共治” 捐款2000元。2019年,他出资22000元在和平镇法海寺修建“抗日爱国亭”,并捐赠3800元用于后续维护。2024年7月1日,他将老伴省吃俭用攒下的10万元养老钱捐赠给县慈善总会,专项用于修建 “抗倭纪念亭”。十余年间,他和老伴还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捐款5万元用于困难退役军人子女求学之用,向城北居委捐款1万元用于救助贫困家庭,向困难老兵、李家巷小学等捐钱捐物,
在生活中,吴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他虽然已经95 岁高龄,但依然学习使用电脑、手机,发微信、用支付宝、网上购物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他还组织一些好友同伴外出旅游,给同龄老人带来了不少快乐。他提出的 “田园寄宿养老” 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发改委的肯定和回复。
吴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担当。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正如他所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事情。我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吴山依然在为他热爱的事业忙碌着。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一直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他的这份执着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革命的赤子之心,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