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仔细看那些日本大姑娘小伙的面相,有人颧骨高得能当滑梯,有人下巴尖得能开瓶盖,发型、修眉方式、化妆方式风格迥异,再配上日本人特有的小碎步和点头礼,立马就能分出差别。
如果假期去日本旅游,当你走在东京新宿的街头,抬头乍看满街的黑头发黄皮肤,恍惚间以为回了国内老家。
可仔细看那些日本大姑娘小伙的面相,有人颧骨高得能当滑梯,有人下巴尖得能开瓶盖,发型、修眉方式、化妆方式风格迥异,再配上日本人特有的小碎步和点头礼,立马就能分出差别。
这种"像又不像"的迷惑感,得从咱东亚邻居们几万年的爱恨纠葛说起。
基因这档子事最藏不住秘密,中国汉族人身上最常见的基因标记是O2-M122,这东西在河北、山东老乡身上能占到四成多,算是咱老祖宗留下的身份证。
日本那边就复杂了,他们基因池子里“鱼龙混杂”,混着三股血脉,最早登陆的绳文人、后来渡海的弥生人,还有少量从朝鲜半岛溜达过去的。这就好比东北乱炖,虽然主料都是大白菜,各家放的土豆茄子比例不同,味道自然有差别。
所以二者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基因血脉纯正,另一个就是活脱脱的“基因串儿”。
前两年中科院和东京大学联手搞了个大研究,测了上千号人的基因。结果显示,日本关西人的基因跟山东人最近,冲绳人反而跟福建人沾点边。
不过可别以为这就跟认亲戚似的,人家杂交混血混了两千多年,早炼成独门配方了。就像东北酸菜和韩国泡菜,原料都是白菜,发酵时间差几礼拜,味道就是两码事。
长相变化这茬也值得研究,中国北方人祖祖辈辈喜好面食,大饼馒头练就了发达咬肌,方下巴成了众多人的标配。日本人顿顿软乎的米饭团子,连吃鱼都是挑刺少的下嘴,下颌骨就越来越秀气。
考古队挖出来的古人骨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从弥生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人牙床愣是缩水了一指宽,这就叫"用进废退"。
说话方式也能改长相,日语发音多在嘴唇前头打转,说多了容易成嘟囔嘴;中国话讲究字正腔圆,面部肌肉天天做广播体操,脸盘子自然更立体。
不信您观察日本人说中文,那嘴型活像含着热豆腐,中国人说日语就跟扮鬼脸似的,这都是肌肉记忆闹的。
日本妹子爱把腮红扫在苹果肌,眼睛画得圆溜溜,整个脸像剥了壳的鸡蛋。中国姑娘讲究修容立体感,恨不得把下颌线削成锥子。
这化妆套路差异,就跟东北大花袄遇上京都和服似的,明明底子差不多,打扮出来愣是两种风味。下
次在街上瞅着东亚面孔犯迷糊,别急着猜国籍。人家可能祖上是胶东渡海的渔夫,也可能是长白山跑出去的猎户,混着混着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这眉眼间的微妙差异,藏着的是千百年来迁徙通婚的故事,是稻米和小麦的较量,是海浪与黄土的对话。
要真有人能一眼辨分明,那准是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不过说到底,就像老话讲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基因密码里刻着祖先走过的路,饭碗里盛着祖辈吃惯的粮,千百年的风吹日晒,早给东亚面孔盖上了各自的地域钢印。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小盒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