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松老师:案例分析题高分答题技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1:14 3

摘要:①4段案例:一般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题会有3个(教育学多为2道,心理学1道),题目顺序不固定,也不一定连续出现。

案例分析题

这5个字的杀伤力有多大

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

冲刺期 针对性练习

实现最后20天稳定提分

PART.1

案例分析考情分析

一、考情分析

4段案例*2个小题*每题2分*不定项选择(五个选项)

①4段案例:一般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题会有3个(教育学多为2道,心理学1道),题目顺序不固定,也不一定连续出现。

②2个小题:第一小题一般是“正误类”题目,第二小题一般是“启示类”、“改进类”题目。

每题2分:每个小题都是五个选项,均属于不定项选择题(可能只选一个)。

③核心做题思想——“唯物辩证法”

二、考情类型

01.教育学

与教育学相关的1-2个案例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知识教学类、德育管理类。

知识教学类:考查最多的,主要是师生围绕某些学科内容展开课堂教学的片段。往往偏向从教师、教学的相关角度进行考查,考频较高的如教师的职业角色、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角色(教师观)、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观、教学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等知识点。

班级管理类:在这类材料中,主要是教师围绕生等学校德育、班级建设、班级人际关系、班级问题学展开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措施。往往偏向从德育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生关系、卢梭的自然后果法、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等相关知识点入手进行考查。

02.教育心理学

与心理学相关的案例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习类、品德类、个别差异类

学习类:考查最多的,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或学生的学习表现呈现。往往偏向于学习理论(行为、认知、人本、建构)、学习动机(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理论等)、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知识点

品德类:近两年比较爱考,往往围绕着的品德问题展开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学生在校表现或者学生存在,教师对其进行教育。往往偏向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教师期望效应、晕轮效应、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批评的艺术、同伴关系等知识点。

个别差异类:相对低频,往往也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体现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往往偏向于认知风格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思维的类型、思维发展的特点等知识点。这一类别知识点的考查,也倾向于和第一类“学习类”结合考查。

三、考查特点

材料命制特点:“材料又臭又长”“知识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学活用,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趋向生活化”

(1)灵活化、实践化。不再单纯考知识点,而是把知识点和案例实际结合起来,更多考查大家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切忌死记硬背知识点,一定要活学活用,结合材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综合化。结合材料综合考查各方面知识,每小题的五个选项可能分别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有时会结合一些家校合作、课程思政、生命教育等新颖教育理念命制选项,有的题目会穿插心理学知识的选项。

(3)有时会设置一些表面和谐友好实则暗藏杀机的“坑”。这种选项需要大家按照合理的做题思路行应对,知道案例分析题选项中常见的挖坑套路,做到知己知彼,就能泰然处之。

(4)个别选项令人摇摆不定,在选与不选中越来越纠结。这种情况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思路,帮进助大家在摇摆不定时做出最终的抉择,选择正确概率更高的选项,而不是完全靠“猜”。

PART.2

解题技巧

除教育法学外,其他案例分析题可以遵循以下“三步走”的方法:

1.一判断(判断材料中老师做法对与错,或者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

2.二排除(首先若题中老师做法是错的,就排除选项中一切支持老师的选项;其次排除那些不符合教育理念的,再次排除那些知识性错误)

3.三筛选(筛选不符合题意的,或者误解题意的)

判断(判断材料中老师做法对与错,或者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

例题【2017年四川统考下】:

在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赵老师正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语文课,忽然有一只蜻蜓飞进了教室,安静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用眼睛盯着飞来飞去的蜻蜓,有的同学用书本偷偷地扑赶蜻蜓……….蜻蜓飞出窗外,教室恢复平静后,赵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经历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议论纷纷,写得很精彩赵老师也满脸笑容。林老师是该校八年级的数学老师,他班上有一学生汪明最近变得越来越不想学习了。无论是单元检测还是期中考试,他都有几门功课考试不理想。全班物理五人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不及格仅三人也有他。林老师还用红笔在他试卷上写下评语:卷面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其实,汪明同学曾有过辉煌的成绩:小学曾经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校征文比赛中得过头奖,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名列班级前十。然而,升入初中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能排到班级的三十名左右,渐渐的,汪明便丧失自信心,上课爱听不听,作业也马虎应付。

(1)针对上述两位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有。

A.赵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进行了“创造性地教学”。

B.赵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中心”的理念。

C.赵老师重视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D.林老师批评学生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表现。

E.林老师的评语对学生是一种“冷暴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从上述案例,你能得到的启示有。

A.教师应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

B.教师应坚持教育公正,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C.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应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重。

D.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业成绩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

E.教师要多元评价学生,尊重、关心、理解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材料中赵老师能够利用突发事件积极引导学生发展,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林老师却带着歧视的眼光对待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判断好之后接下来进入第二步排除。第二步排除:第(1)题中AC选项是支持赵老师的,E选项是在批评林老师,所以三个选项备选。而B选项在批评做法正确的赵老师,D选项却在支持做法错误的林老师,所以排除掉这两个选项。第(2)题中AB选项实际在说赵老师的做法正确,支持他。DE选项实际是在批评林老师没有做到帮助学生合理的归因,太看重学习成绩。所以ABDE留下来备选,而C选项实际是在批评赵老师课堂上没有抓教学,在批评做法正确的赵老师,所以排除。第三步筛选:第(1)题中ACE依次代入题干都能找到原文依据,第(2)题ABDE也能找到原文依据,因此不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的问题。故本题(1)答案选ACE;(2)答案选ABDE。

排除——偷换概念 某些题目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正确辨认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所以,在阅读选项的时候尤其要谨慎,慎重比对概念的含义,然后做出判断。

例题: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现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设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做解析,对描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出来了。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这是你个人的看法,我不这样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1)关于该教师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B.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注意。

C.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启发式教学。

D.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教学机智。

E.被点到的几个学生都回答得很好,说明该老师善于因材施教。

【解析】C选项,教师“让学生观察雪花形状”是典型的直观式教学,是模象直观的体现,而不是启发式教学。这里就是对概念的偷换。再看其余选项。题干中老师通过背景音乐与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讲“拆”字利用背景的对比,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是正确的说法。而该老师粗暴地对待乙同学,没有彻底关注到其他同学,所以D、E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B。

筛选(筛选不符合题意的,或者误解题意的)

小刘学习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一次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老师发现小刘对题目无从下手情绪很是急躁。“小刘,我知道你能解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刘耳边低语,“你先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下题目,看能不能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再过来看你做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小刘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题目,但是似乎已经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尝试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老师笑着说,“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小刘继续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老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最终小刘找到了解题的途径,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能行,现在你再重新想想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一会儿再来看你最终的解答。”最后,小刘自己解出了这道题。

(1)关于该教师的做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相信学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B.教师不断给学生压力,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

C.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了解题策略。

D.教师直观展示,学生容易理解题目

E.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解析】案例中这位老师相信学生,相信其可以把答案想出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其学习动力。B、D、E三个选项抛开材料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因此不选。故本题选AC。

多选案例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但是现在还是有时间的。

①首先就是还是基础问题——基础知识要扎实,保证案例和多选里面说法错误的不能选。

②然后就是案例其他的难点:材料是否有体现,立场是否正确这些,可以看看之前案例的讲解课程,至少听两遍,再拿四川以往的考试试题来练手(一定是四川的哈),慢慢来找这种感觉,来练习判断找立场找材料是否体现。

③其次也要通过做四川的试题来明确出题人常见的一些陷阱干扰项设置和选项间的逻辑关联问题。

为什么再三强调一定要做以往的考试试题呢,因为再好的模拟题终究是模拟,没有试题有价值!

大家可能会说试题“答案都会背啦...试题已经做了好几遍啦...”等等,说这些话就还是在把试题当作目的,但是考试试题它是我们备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尤其是大家闻风丧胆的案例分析题,你反复做,才能知道四川出题人惯用的出题陷阱和表达方式,这个是模拟题模拟不来的。只有这样,你到了考场上做题的时候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最后,多选案例的提升只能是熟能生巧,先学方法论(案例题海等课程),学完去实操试误。

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试误,讨厌试误,在这一步就打退堂鼓和自我否定了,坚持下去,案例和多选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的!

如果把多选案例题看成一座大山,在它面前折服,只会叹气和无奈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没有一座大山是不可逾越的,要做的是行动起来,攀登它,征服它,而不是在山脚下望而却步!

来源:陈姑娘兜有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