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军垦丰碑——黄渠的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1:41 2

摘要:1950年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六师七十八团的一千多名官兵,开驻玛纳斯河西岸板桥河下游的黄渠,放下枪杆子,扛起铁铣、坎土曼开荒造田,拉开了屯垦成边的序幕。

1950年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六师七十八团的一千多名官兵,开驻玛纳斯河西岸板桥河下游的黄渠,放下枪杆子,扛起铁铣、坎土曼开荒造田,拉开了屯垦成边的序幕。

附近的老乡很诧异,戈壁荒野一时来了这么多解放军搭苇棚、挖地窝子安营扎寨。

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说,清朝时期,我爷爷他们当兵从湖南来新疆,就留在这里垦荒造田,修建渠道,今天你们又来这里屯垦修渠。

这位大爷说的正是,1876年,左宗棠率领六万湘军平定西域、收复新疆后,就将湘军留在新疆垦荒造田,安家立业。

这条渠道就是当年穿黄马褂的湘军挖的,所以老乡就叫它“黄渠”。也因是皇军挖的渠,也叫“皇渠”

据老乡说,黄渠是一条经历过血与泪、生与死搏斗的渠。

当年湘军来这里安营扎寨垦荒,茫茫戈壁荒滩一望无际,插翅难逃,没有退路,不管情愿不情愿,只有挖渠垦荒才能生存。

夏季戈壁滩上气温常达四五十摄氏度,异常干燥炎热,冬季气温达零下 40 多摄氏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与天斗与地斗,一些老兵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一些老兵被野狼野猪夺去了生命,许多老兵在这里光棍一生没有后代。

所以这里仍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带,只有年久失修的黄渠留下了他们的印迹

前人业未尽,不怪左宗棠,军垦来继业,敢把重担挑。

广大军垦战士来到黄渠就马不停蹄、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刺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抢修年久失修的黄渠,用坎土曼、人拉犁开荒造田,没有白天黑夜,日不出而作,日落还不息。

有时为了不误农时完成任务,整天整夜不睡觉连轴转。在那炎热的夏天,战士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双手打起血泡,双脚常被骆驼刺、芦苇扎破:鲜血淋漓。

战士们轻伤不下火线,照样坚持劳动。真是月亮上山我上班,太阳下山拼命干,汗水浸湿脚下土,戈壁荒滩变良田。

那时的我在连队担任文教,每天好人好事感人事迹太多太多,我时常写黑板报和墙报、编快板和顺口溜宣扬好人好事,还常向外报道。

职工在田间劳动时,我用葫芦做的土喇叭及时广播好人好事,吃饭时也读报念稿宣扬。

有时吃饭时,大家吃着吃着,饭碗筷子就掉了,倒头睡得呼呼响。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一阵酸楚,放下报纸稿件,心里默念!“你们太疲劳了,好好睡一会吧!”

连队宣传工作有声有色,鼓舞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受到上级表扬。1953年,我在师宣传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开荒造田职工劳动强度大,有的干着干着活就睡倒了。

记得有一名战士在摸黑回家的路上,实在太疲劳了,昏昏沉沉地走着就倒进路边的杂草丛中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上工时地窝子里不见他,有的说他准被狼吃掉了,有的说他开小差了。

大伙在上工的路上边走边猜测,突然发现他在路边的杂草窝里睡得呼呼响。大伙便连拉带扯地把他位起来,嚷道:“好家伙,没有被狼吃掉!”

他朦朦胧胧地睁开眼睛:“呵,真睡好了,睡美了。”

广大军垦战士就是凭着这种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尝尽了人间的酸辛苦辣,战胜了切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53年秋,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政委张仲翰及八师等领导亲临黄渠上游板桥河畔泉水地的七十八团团部,举行庆祝大会,庆祝玛河流域试种棉花成功,两万多亩棉花皮棉亩产突破百斤大关,创造了全国大面积棉花高产纪录,改变了新疆不能种棉花的历史。

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来这里拍摄了《银花开遍天山下的纪录片部分镜头。

现在的板桥河畔,黄渠地区林带成网,绿意葱茏条田成片,柏油、水泥路四通八达,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然气、小汽车已进人寻常百姓家,过去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农业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节水滴灌,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这里建起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西部农机科技园、工业开发区,国企民营齐摆阵,戈壁兴起新城镇。

文/刘方针

来源:修为之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