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清明节致祭过的两位古人:给一位写祭文,给另一位献花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06:18 2

摘要:1937年的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迎来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长达10年的激烈内战后,再度携手合作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林伯渠和张继为代表,各自携带祭文共祭黄帝陵。

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毛主席,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始终充满崇高敬意和仰慕之情。

据公开目前的文献记载,在清明节这个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缅怀先烈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毛主席曾致祭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位民族英雄。

1937年的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迎来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长达10年的激烈内战后,再度携手合作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林伯渠和张继为代表,各自携带祭文共祭黄帝陵。

林伯渠(即林祖涵)受毛主席、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祭陵仪式上,宣读了毛主席亲笔起草的祭《祭黄帝陵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在这篇激情澎湃的祭文中,毛主席以凝练隽永的诗化语言,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伟大历史功绩。

祭文的开头,毛主席用“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八句话,盛赞中华民族的最早“肇造”者轩辕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的伟大的“肇造”之功,主要表现于他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及华夏族与东夷、苗蛮族的融合,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大格局奠定基础。

毛主席在《祭黄帝陵文》中用“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四句,来高度概括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征服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等族、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奠定基础的伟大功绩。

黄帝的“肇造”之功,也表现在他根据新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所确立的各种制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在中原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黄帝的“肇造”之功,还表现于他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文字,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开创中医等,奠定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基本形式。

毛主席认为,黄帝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开创和奠定了华夏民族雄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基业。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是从民族自觉到民族复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祭祀黄帝陵受到爱国志士、革命政党和进步社会团体的高度重视。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台湾起兵“拒倭守土”的爱国志士邱逢甲,曾不远万里,到陕西祭祀黄帝陵。辛亥革命时期,陕西同盟会组织过祭祀黄帝陵的活动。

1937年清明节,在寇急祸深、民族危亡之际,同为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携手祭祀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历代祭祀黄帝传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为中国共产党起草的《祭黄帝陵文》,与国民党的祭文形成鲜明对比。

国共两党的祭文均为四言体。国民党的祭文32句,除祭文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联系现实外,其他文句都显得很程式化,通篇限于追述黄帝功业,一句未提团结抗日之事。

而毛主席写的祭文56句,仅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溢于言表。同时,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涅槃之再生。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黄帝陵文之拔萃者。全篇祭文,彰显出毛主席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和红军,是黄帝“肇造”之“伟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如今的黄帝陵轩辕庙里,共有4座石碑格外引人瞩目,西侧第一块石碑上刻得正是毛主席书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之后,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完成了轩辕黄帝开创的国家统一大业。

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在视察河南黄河流域后返京途中,突然提出要在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故乡汤阴站下车,去看岳飞庙。

到了岳飞故里,毛主席对那块巍然矗立的《岳忠武王故里》碑甚有兴趣。他仔细欣赏碑刻的书法艺术,又小声地念诵碑文。碑身较高,字很多,有些字还不大容易辨认,他耐心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碑文。从他那低沉缓慢的诵读声中,随行人员感受到了毛主席对岳飞的敬重与赞赏。

1954年春,毛主席到江南巡视,下榻在杭州西湖畔的刘庄。一天傍晚,毛主席在刘庄园内散步,轻风拂拂,花香阵阵,他用似乎不大高兴的语气问正陪他散步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你知道西湖边上有多少座坟墓吗?”

王芳说:“具体数字,我说不清楚,反正到处是坟墓。”

毛主席说:“是啊,我们是与鬼为邻,成天与死人打交道。那些达官贵人们活着时住深宅大院,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生活,死了,还要在西湖边上占一块宝地,这怎么能行?”

王芳请示:“主席,您说怎么办好?”

毛主席说:“除了岳王墓等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坟墓外,其他的应该统统迁到别处去。西湖风景区应该成为劳动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方,不能让人们看到这里到处是坟堆、墓碑。这些真是大煞风景!”

毛主席稍停了一下,接着讲: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公元12世纪,女真族在北方建立了金国。金人不安心偏居于北方,随着国力增强,他们吞并宋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并不断肆无忌惮地侵袭和骚扰中原地区。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岳飞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主动请缨提旅,率领英勇善战的‘岳家军’,驰骋抗金前线,杀得金人丢盔弃甲,闻风丧胆,真是英勇无比啊!”

毛主席轻轻舒了一口气,又接着讲:

“1140年,当岳飞乘胜追击,即将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时,被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一纸命令召回临安,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杭州哟!岳飞回来后,被宋高宗和奸佞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致死。岳飞精忠报国,心昭天日的爱国壮志,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他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大英雄。……他是个值得我们称颂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这篇“岳飞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王芳除了深受启迪之外,还为毛主席那超人的记忆、广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所深深折服。

沉默了片刻,王芳说:“主席,人们用生铁铸成的秦桧夫妇的跪像至今仍然跪在岳飞坟前。当年出卖民族利益、认敌为父、残害忠良的奸臣及其走狗,将永远被世人所不齿,所唾骂。”

毛主席感叹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诗写得真是入木三分。”

几天后,一个天朗气清的上午,毛主席在办公室按铃叫来了王芳,问道:“快到清明节了,是吗?”王芳回答:“主席,后天就是清明节了。”

毛主席问:“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王芳说:“这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岳飞的《满江红》你会背吗?”“背不好。”王芳山东口音重,怕毛主席听不清楚。

毛主席微笑着鼓励王芳:“你背背,试试看。”王芳背诵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人长啸,壮怀激烈……”此时,毛主席情不自禁地随着王芳吟诵起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背完了《满江红》,沉默了一会,毛主席说:“王芳,我有一事想托你办一下。”他郑重嘱咐道:“快到清明节了,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1954年清明节那天,西湖畔岳王坟前的花圈丛中,有一个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这个花圈正是毛主席送的。

一代伟人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以独特的方式对轩辕黄帝和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祭奠,充分体现了他伟大的华夏民族情怀和抵御外侮、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

来源:卢志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