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照顾大伯的两个继女,村里人说我父亲傻,如今却又羡慕我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6:19 1

摘要:那是1985年的夏天,知了在老槐树上不知疲倦地叫着,热浪翻滚在黄土高坡上。我家那座坐落在村东头的小院,在村里人眼中成了笑柄。

"那是个傻男人,娶了寡妇不算,还要把人家前夫的两个闺女当亲闺女养!"几个妇女站在我家院墙外,指指点点,声音故意放得很大。

那是1985年的夏天,知了在老槐树上不知疲倦地叫着,热浪翻滚在黄土高坡上。我家那座坐落在村东头的小院,在村里人眼中成了笑柄。

爹是个农机站的修理工,淳朴得像块老黄土,一辈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他那双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夹住一根针,指甲缝里永远有抹不掉的机油痕迹。

我的亲娘去世得早,爹四十出头才遇到了我现在的妈,一个带着两个女儿的寡妇。妈人长得实在,脸上总是挂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像是被生活磨去了棱角,但眼里还有温柔的光。

"杨树林,你想清楚了没有?那两个闺女可不是你的血脉,你往后能一碗水端平吗?"爹结婚前,爷爷坐在炕头,手里捏着烟袋锅,皱纹里都是担忧。

爹点燃了一支"大前门",吸了一口,烟雾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缭绕,他的眼睛望向窗外远处的山:"人活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老的有所依,小的有所养吗?我不信什么血脉不血脉,我只信一口饭要大家伙儿一起吃。"

"人家不嫌弃你带个拖油瓶,你倒好,主动去挑了个带俩闺女的。村里人背后不知道要戳多少脊梁骨呢。"爷爷无奈地摇摇头。

爹把烟头在土炕边缘摁灭:"咱爷们顶天立地,怕那些闲言碎语做啥?再说了,那两个丫头可怜见的,爹早没了,我要是不对她们好,她们娘心里也不踏实啊。"

我家的饭桌是爹亲手打的,长方形的,能坐六个人。木板上有细小的纹路,那是爹一锯一凿留下的心思。每次吃饭,爹总是最后一个上桌,看着我们四个孩子和妈都有了饭碗,他才安心。

大姐冬梅和二姐春兰,是妈带来的两个女儿,那时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和我与小弟的年龄差不多。冬梅性子内向,总是安安静静的,眼睛却特别有神;春兰活泼些,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嘴甜得很。

刚组成新家庭那阵子,家里的气氛有些尴尬。冬梅和春兰叫爹"叔叔",吃饭时总是规规矩矩,生怕多吃了不该吃的。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把好吃的往她们碗里夹。

"你们都是一家人,别分什么你的我的。这鱼眼睛最有营养,冬梅,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爹总是这样说。

日子刚开始过得很紧巴。那会儿还是票证时代的尾巴,布票、粮票都要精打细算。妈有时候心疼,偷偷把好吃的留给我和小弟。爹发现后,板着脸训了妈一顿:"咱家没有亲疏之分,今后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第二次。"

"你爹真是个老实人,这两个拖油瓶,吃的穿的,样样要钱。"村支书的媳妇刘婶有一次在井边洗衣服时对妈说,"要不是你,杨树林早就能找个没拖累的了。"水桶磕在井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

妈的手停在衣服上,水珠顺着指尖滴落:"孩子爹说了,咱们是一家人。再说,树林对我好,对孩子们更好,这日子比蜜还甜呢。"

刘婶撇撇嘴:"你呀,就是命好,找了个傻男人。"

妈笑了笑没说话,眼里却有说不出的幸福和感激。那时我还小,不懂这些大人的心思,只知道自从有了妈、大姐和二姐,家里不再冷清,饭桌上有了说不完的话。

家里的柜子上有个木匣子,是爹专门放孩子们学费的地方。每个月发了工资,爹都会往里面放一些钱。他常说:"知识是唯一翻身的路子,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只要肯学,就有出息。"

记得有一年,村里来了个放映队,在公社大院里支起银幕,放电影《铁道游击队》。那时看电影是村里的大事,晌午就有人开始占座位,扯着嗓子喊:"这是俺家的地方!"

爹特意从工厂请了半天假,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电影院前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都是周围村子来的乡亲。买票的窗口前排了长队,等轮到爹时,票只剩四张了。

爹二话不说,把票塞给我们四个,自己在外面等。"爹,你不看啦?"小弟不解地问。

"你爹看过,你们没看过,就应该去看看。"爹摸摸小弟的头,把他推进人群里。

散场后,春兰红着眼睛跑出来,拉着爹的手说:"爹,我不该去看,你辛苦了一天没看上。"

爹摸摸她的头,笑了:"傻丫头,爹年轻时看过,你们没看过,就应该去看看。再说,看你们高高兴兴的,爹比看电影还开心呢。"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春兰叫"爹",而不是"叔叔"。当时我注意到爹的眼睛亮了一下,虽然他装作若无其事,但嘴角藏不住的笑意出卖了他的心情。

那天回家的路上,爹走在前面,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一路上,他给我们讲《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讲得比电影还精彩。春兰小声对我说:"咱爹真好。"我点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

村里有个老光棍王贵,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头喝酒,嘴里没个把门的。一次他醉醺醺地拦住爹的路:"老杨,你真是个憨包,养别人的闺女跟亲闺女一样,你咋想的?"

爹停下脚步,看了他一眼:"王贵啊,人活一辈子,问心无愧就好。我杨树林做事,不需要向别人解释。"

"嘿,你还挺横!咱走着瞧,看你能得几分好!"王贵摇摇晃晃地走了,背影孤零零的。

后来我才知道,王贵年轻时曾经相中过我妈,被妈婉拒了。他的那些闲话,大半是嫉妒使然。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爹的皱纹一年比一年多,头上的白发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从不言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着那辆嘎吱作响的老凤凰自行车去农机站上班。回来时,总会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分给我们四个。

冬梅上高三那年冬天,突发高烧四十度,整个人烧得脸通红,说胡话。乡卫生所的老赵医生把脉后,脸色凝重:"得送县医院,这烧得太厉害了,我这儿没办法。"

那晚下着雪,公社的拖拉机进不了山路,爹二话不说,背起冬梅就往十里外的县城走。雪花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杨树林!你疯了吧!那不是你亲闺女!大半夜的,等天亮再说吧!"村里的王大爷裹着棉袄,站在家门口喊。

爹头也不回,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坚定:"她是我闺女!再说,病等不得!"

雪地里,爹的脚印一深一浅,那夜他走了三个小时,到县医院时,裤脚都结了冰,手脚冻得通红。他把冬梅放在病床上,医生立刻给她打针、输液。医生说如果晚来一小时,冬梅的肺炎可能就凶险了。

爹在病床前守了一夜,用湿毛巾不停地给冬梅擦额头,嘴里念叨着:"闺女,没事,爹在这儿呢。"

天亮时,冬梅的烧退了,她睁开眼睛,叫了一声:"爹。"爹的眼眶红了,只是低头整理被角,没让她看见。

护士看不过去,递给爹一杯热水:"大叔,喝口水暖暖身子吧,你也该休息了。"

爹摆摆手:"不用,不用,我不累。"说着,又给冬梅掖了掖被角。

高考那年,冬梅的成绩出来了,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全村轰动了,多少年没出过大学生了。乡亲们纷纷上门道贺,连平日里说酸话的刘婶都笑逐颜开:"老杨家有出息了,出了个大学生啊!"

可爹的背却更弯了,为了筹学费,他白天上班,晚上还去砖窑帮工,一个月下来,手上的老茧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磨破。有次我起夜,看见爹在煤油灯下数着票子,眉头紧锁。

"爹,你别太累了。"我轻声说。

爹抬头笑了笑:"没事,爹不累。你大姐争气,咱得让她上好学校,将来有出息。"

"他图什么呢?供自己闺女都费劲,还要供别人的闺女。"邻居老刘家的婆娘在墙根下嘀咕。

送冬梅去学校那天,爹穿上了他唯一一件干净的蓝色中山装,把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包裹交给她:"里面是三百块钱,不多,你省着点用。有困难就写信回来。"

冬梅接过布包,眼泪就下来了。她知道,这三百块钱是爹整整攒了大半年的,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临上火车,她紧紧抱住爹:"爹,我会让你骄傲的。"

那年的火车站还没有现在这么气派,只是一个简单的候车室,墙上贴着各种标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爹目送火车离开,一直站在原地,直到看不见火车的影子。回来的路上,他难得地沉默,眼神里是说不出的不舍和牵挂。

村里有人说,冬梅一去上学,肯定就不认这个继父了。"城里的大学生眼界高了,还能记得土里土气的老杨?"王贵又开始在村头嘀咕。

爹从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每个月都坚持寄十块钱去学校,信封里塞着家里的消息和几句朴实的叮嘱:"天凉了,多添件衣服""学习要紧,别太累着自己""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

"树林,你说冬梅她真会回来吗?"有天晚上,妈看着爹又写了一封信,忍不住问道。

爹正在修理一台坏掉的收音机,头也不抬:"闺女心里有爹娘,就像这收音机里有线圈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一通电就亮了。"

妈笑了:"你这人,说话越来越像打哑谜了。"

爹抬头看了妈一眼,眼神温柔:"我信我闺女。"

四年后的夏天,冬梅大学毕业了。那天,全村人都聚在我家院子里,看着一辆珍贵的吉普车停在门口——那是县教育局的车。冬梅穿着一身城里人的衣服走下车,头发烫了卷,显得格外精神。

她一眼就看到站在人群中的爹,直奔爹面前,一下子跪了下来:"爹,我回来了。"

院子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老一辈的人都看傻了眼,年轻人也都停下了议论。冬梅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全都给您。当年您背我去医院的事,我这辈子都记得。"

爹的手抖得厉害,接过信封又塞回冬梅手里:"闺女有出息了,这是该当的。钱你留着用,爹不缺。"说着,他赶紧把冬梅扶起来,眼圈红红的。

"爹,我被分配到县教育局工作了,以后就在县城了,可以经常回来看您。"冬梅抹着眼泪说道。

那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桌上有爹最爱吃的红烧肉,还有妈蒸的白面馒头,香气四溢。饭桌上,冬梅说起了她在学校的事,说起了新工作的打算。爹只是笑,嘴上不说,但我看见他的眼角有泪光在闪。

那顿饭后,村里人再也没有说爹傻了。

春兰比冬梅小两岁,读的是中专,毕业后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她个性活泼,常给爹带些小零食回来——罐头、饼干、水果糖,那都是城里才有的好东西。爹每次都舍不得吃,放在柜子里,说留给我和小弟。

"爹,这是给您买的,您就吃吧。"春兰总是这样说。

爹会笑着摇头:"爹老了,牙口不好,你们年轻人吃。再说,看着你们吃,爹比自己吃还高兴。"

每次春兰从供销社回来,村里人都会围着看,羡慕她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像城里人一样。"春兰有出息了,在供销社当售货员呢,多体面啊!"村里人都这么说。

有一次,镇上来人检查工作,表扬了春兰。她兴冲冲地回来告诉爹这个好消息,爹乐得合不拢嘴,拿出珍藏的一瓶二锅头,和几个要好的邻居喝了个痛快。

"老杨啊,你这两个闺女,出息大着呢!"邻居老李端着酒杯说。

爹笑得见牙不见眼:"都是好孩子,懂事。"

春兰二十三岁那年,谈了个对象,是县里农机厂的技术员,叫张建国。小伙子老实本分,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挺精神。男方家条件不错,但听说春兰是继女后,有些迟疑。

那天,男方父母来我家,坐在堂屋里,眼神不停地打量着家里的摆设——土炕、老式木柜、墙上挂着的几张全家福。爹特意去集市买了瓜子、糖果,还有一包上等的"大前门"香烟。

"听说闺女不是您亲生的?"男方父亲开门见山地问,手里的烟灰掉在地上,也不在意。

屋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妈坐在一旁,手紧张地搓着衣角。爹放下茶杯,声音平静但坚定:"在我这个家里,没有亲不亲之分,都是我的孩子。"

男方父亲愣了一下,又问:"那您以后的家产怎么分?"

爹看了看我和小弟,又看了看春兰,笑了:"我这一辈子,攒不下什么家产,除了这几间土房子,也就是些家什。唯一能留给孩子们的,就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家,什么是情。至于家产,四个孩子,一人一份,谁也不会多,谁也不会少。"

"老杨这人实在,闺女跟他过得这么多年,感情肯定是有的。"男方母亲似乎被爹的话打动了,语气缓和了许多。

男方父亲摸摸胡子,点点头:"也是,也是。看得出来老杨是个痛快人,不会亏待孩子。"

最后,婚事还是定了下来。春兰欢天喜地地跑来告诉爹这个好消息,爹笑得像个孩子,连晚饭都多吃了一碗。

春兰结婚那天,按当地风俗,新娘要由父亲牵着手出门。可春兰有个亲叔叔在,按理说应该由亲叔叔代替已经过世的亲生父亲来送亲。春兰却坚持要爹牵手,而不是她的亲生父亲的兄弟。

"是杨树林爹把我拉扯大的,我的婚礼,必须他来送我。"春兰对所有人这样说,语气坚决得不容反驳。

爹穿着唯一一套干净的中山装,小心翼翼地牵着春兰的手,走出了院门。阳光下,爹脸上的皱纹像是山间的沟壑,但眼里的光却比太阳还亮。

婚礼在村委会大院举行,红纸剪的"喜"字贴满了墙,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来捧场。"老杨家的闺女出嫁了,多体面啊!"人们交口称赞。

婚礼上,春兰敬茶时对爹说:"谢谢您这些年的养育之恩。"爹眼眶红红的,只说了一句:"闺女,好好过日子。"简简单单五个字,却包含了千言万语。

饭桌上,爹难得地喝了点酒,脸红扑扑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在发光。他站起来,端起酒杯,声音有些颤抖:"今天,我老杨家的闺女出嫁了,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谢谢大家伙儿这些年的照顾。我爹当年教我,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踏实。我这辈子没出过远门,没念过多少书,就记住了这两句话。我希望我的闺女女婿也能记住这两句话,好好过日子。"

简朴的话语,却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酒过三巡,就连那个曾经说爹傻的王贵也端着酒杯过来敬酒:"老杨,我服了你了。你这人,真是有福气。"

爹举起杯子,笑着说:"王贵啊,人这辈子,不在乎得到多少,而在乎付出多少。我没什么,但我心里踏实。"

后来有一天,我和爹坐在院子里乘凉,月光如水,照在老槐树斑驳的树干上。蛐蛐在墙角叫着,远处隐约传来广播站播放的《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问起了一直想知道的事:"爹,当初您为什么要娶妈,还要把冬梅和春兰当亲闺女一样养?村里人都说您傻。"

爹抽着旱烟,望着远处的山头,那里的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和。他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开口:"你可能不知道,爹小时候也是被人领养的。"

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从来没听爹提起过这事。

爹继续说道:"那时候闹灾荒,我亲爹娘饿死了,是你爷爷把我抱回来养大的。当时村里人都说你爷爷傻,好端端的,捡个没用的娃娃回来吃白饭。可你爷爷对我比亲生的还好,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吃的穿的都是一样的。"爹的声音哽咽了一下,"人这辈子,能得到一分恩情,就该还十分。冬梅和春兰,不也是无辜的孩子吗?"

我忽然明白了,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延续一种恩情,一种责任。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家人,什么是责任。

"爹,您从来没跟我们说过这事。"我有些内疚,因为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爹。

爹笑了笑:"那有啥好说的。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吗?看着你们一个个有出息,爹就满足了。"

奇怪的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曾经笑话爹傻的村民,如今却纷纷上门请教"育儿经"。冬梅在县里当了教育局的科长,春兰的丈夫在农机厂当了车间主任,我和小弟也各自有了工作。村里人都说杨树林家的孩子有出息,问爹是怎么教育的。

"没什么诀窍,就是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暂时交到你手上让你照顾的生命。"爹说这话时,眼神里有种通透的智慧。

有一次,县电视台来采访爹,问他有什么"育儿秘诀"。爹憨厚地笑了:"我这人没文化,不会说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爱和责任心。"

那句话后来被印在了县里举办的"好父亲"表彰会的横幅上。

1998年,村里开始翻建房子,一排排砖瓦房取代了过去的土坯房。爹退休了,每天在院子里养些花草,喂几只鸡。墙上挂着我们几个孩子的照片,他时不时会站在照片前看上好久,嘴角带着笑。

"老杨,你这辈子值了,四个孩子,个个有出息。"邻居老李经常这么说。

爹总是摆摆手:"孩子有出息是孩子自己的本事,和我没啥关系。"

去年清明节,我休假回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比记忆中更加苍老,树干上的皱纹像极了爹脸上的纹路。爹的头发全白了,但腰板依然挺直,走路的步子还是那么稳健。

我发现在堂屋正中央,摆着一张合影,是爹和

来源:天涯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