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所顶着211光环的高校,去年在河南的理科提档线才480分,比当地二本线只高出12分,在云南更是出现了补录三次都没招满的尴尬情况。拉萨街头那些红白相间的藏式教学楼里,明明坐着国家级藏医药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图书馆里藏着上万册珍贵的藏文古籍,可就是吸引不来内地的年
这所顶着211光环的高校,去年在河南的理科提档线才480分,比当地二本线只高出12分,在云南更是出现了补录三次都没招满的尴尬情况。拉萨街头那些红白相间的藏式教学楼里,明明坐着国家级藏医药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图书馆里藏着上万册珍贵的藏文古籍,可就是吸引不来内地的年轻学子。
从拉萨老城区的藏文干部训练班起步,这所学校用了整整七十四年才爬上211的台阶。当年合并西藏艺术学校和医学院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高原大学联盟"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海拔3650米的校园里,藏族学生占七成以上,汉生宿舍常年空着三成床位。那些好不容易考进来的内地学生,前三个月基本都在跟高原反应较劲——有人抱着氧气瓶上课,有人因为血氧不足整夜失眠,还有姑娘哭着说洗个头都能累得喘半小时。
说到专业设置,"藏语言文学基地班"每年招不满二十人,反倒是计算机这类万金油专业挤破了头。可现实是,藏大计算机系的实验室设备比沿海二本还旧,学生毕业想进大厂实习,光是往返拉萨和成都的路费就要花掉半个月生活费。相比之下,藏医学院倒是手握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毕业生直接被自治区各大医院预定,可内地家长总觉得"学藏医出了西藏就没饭吃"。
不过藏大老师手里有张王牌——定向培养协议。去年有三十多个汉生签了协议,学费全免还包分配,毕业后直接进西藏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拉萨某银行的新员工里,藏大毕业生起薪比川大毕业生还高500块,就因为能说藏汉双语。可惜这些信息都埋没在招生简章里,外省家长根本不知道,还以为去西藏读书就是"发配边疆"。
看着藏大招生办老师年年带着氧气袋去内地开宣讲会,心里挺不是滋味。国家砸了十几个亿给藏大盖新校区,建成了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可这些硬实力就是打不赢"高原反应"四个字。前年有个湖北考生在网上直播自己在藏大的生活,结果评论区都在问"宿舍有暖气吗""快递要几天",压根没人关心他们刚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藏药研究项目。
要说地域歧视,藏大可比兰州大学冤枉多了。同样是偏远地区的985,兰大还能靠"萃英学者计划"吸引优质生源,藏大却连本地状元都留不住。去年西藏理科前十名有六个报了成都的大学,人家宁可去读川大的调剂专业,也不愿留在拉萨当"鸡头"。这事儿不能全怪学生现实,毕竟藏大至今没通高铁,寒暑假回家要在青藏公路上颠簸四十个小时,这种体验对00后来说确实劝退。
但换个角度看,藏大现在的困境其实是面照妖镜。照出了内地家长对西部高校的认知偏差,也照出了我们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为什么非要把"分数线高低"当成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那些在藏大潜心研究唐卡艺术的教授,带着学生在羌塘草原做生态保护的团队,他们的价值难道比不上分数线吗?我认识个浙江姑娘,当年压线进了藏大民族学专业,现在成了抖音上百万粉丝的藏文化博主,靠带货藏香一年挣得比上市公司总监还多。
说到底,高校冷热背后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作祟。当所有人都挤破头往北上广深钻的时候,藏大这样的高校就成了时代洪流里的逆行舟。可正是这些"逆行舟",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下次再看到藏大的招生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少些嘲讽,多想想怎么让这些高原明珠真正发光。毕竟,没有谁规定211高校就必须活在分数线鄙视链的顶端,教育的真谛本就不该是场数字游戏。
来源:段熙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