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eta又传来AI眼镜的新消息。4月2日,据彭博社新闻报道,Meta即将推出的1000美元+的智能眼镜将配备屏幕。该产品代号为“Hypernova”,预计今年年底亮相,售价将超1000美元,甚至可能高达1300美元至1400美元。
Meta又传来AI眼镜的新消息。4月2日,据彭博社新闻报道,Meta即将推出的1000美元+的智能眼镜将配备屏幕。该产品代号为“Hypernova”,预计今年年底亮相,售价将超1000美元,甚至可能高达1300美元至1400美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四位数的定价或说明Meta该款AI眼镜的显示方案为优中选优,将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同时,Meta这一举动也展示了头部公司愿意投入更多资源至AI眼镜赛道,这对于整个供应链影响很大,有望盘活更多资源。
1000美元带显示的AI眼镜如何?根据上述文章透露,今年年底,Meta将推出首款带有屏幕的智能眼镜,代号为“Hypernova”,价格超过1000美元。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这是Meta向苹果公司的iPhone和其他移动设备提供替代品的关键一步。目前,该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起售价为299美元。据了解,这款产品在2024年出售数量超过100万副。有不少业内人士将其作为AI眼镜行业的里程碑事件。在他们看来,正因为有一款眼镜能够实现百万级销量,才让市场看到了商业化价值,此后终端厂商、智能眼镜公司、科技巨头等纷纷入场。相比于上一款价格较低的AI眼镜,Meta此次将推出的带显示的智能眼镜价格达到了1000美元以上,Meta员工估计这款代号为“Hypernova”的设备价格将高达1300美元至1400美元。最终价格可能要到接近发布时才会确定。相比于Ray-Ban Meta299美元的售价,这一定价是否意味着Meta将走高端产品路线?国内知名AR眼镜厂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带显示的AI眼镜产品价格高属于正常情况,AI眼镜中的显示模块价格相对较贵,不同的光学方案价格差距大,其不同方案的技术成熟度带来的用户体验也完全不一样。该负责人同时认为,Meta将推出的智能眼镜若按此种定价,其显示方案应该不是BB( Birdbath)方案,更有可能是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方案之类的。目前,AR眼镜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光学技术方案、芯片方案、交互方案不一样,都会带来价格差距。 查阅资料可知,BB显示方案是目前AR眼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显示技术。LCOS是一种基于液晶技术的新型显示方案,其高分辨率特点,使其可以在较小的尺寸上实现很高的像素密度,适用于需要高清晰度图像的应用。对于Meta的这一消息,行业内人士表示乐见其成。相关人士表示,这表明头部公司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到这个赛道,这对于整个AI眼镜的供应链影响很大,能够盘活更多的资源。
AI眼镜产业链摩拳擦掌备战二季度进入第二季度,AI眼镜领域热闹非凡。小米AI眼镜或借米粉节登场,Rokid Glasses、雷鸟X3Pro等蓄势待发,小度、李未可等品牌的AI眼镜也将陆续亮相。日前,有不少AI眼镜厂商透露了产品的新进展。4月1日,Rokid宣布邀请曾主导iPod与iMac工艺设计的James Hong作为公司的首席生产工艺顾问。James Hong是曾被苹果前CEO乔布斯称为“工业设计的炼金术士”的元老级人物。Rokid表示,James Hong的加入将为其产品Rokid Glasses带来更具国际水准的工艺标准。相信在James Hong的指导下,Rokid Glasses在毫米级空间内的精密硬件布局会更合理,散热性能更强大。3月31日,雷神AI智能眼镜正式亮相,集成音乐播放、拍照录像、AI识物解题、多语种同声传译等多元功能,预计5月30日开启预售,基础版售价1999元起。与不少AI眼镜的打法一致,雷神此款AI智能眼镜深度整合火山引擎AI大模型,并且接入了DeepSeek架构。产业链上也有一些公司有新动作,有些公司加快融资步伐,试图抓住行业新机遇;也有公司透露行业整合动态,着力完善全产业链布局。3月31日,北京至格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公司近日完成新一轮亿元级融资。本轮融资由嘉新创禾与某光电科技上市公司联合投资,资金主要用于产能扩充和产品研发迭代。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业内首条衍射光波导全自动批量生产线,实现单月2万片的量产出货,服务多家消费电子和互联网大厂以及AR眼镜独角兽公司。3月27日,水晶光电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收购广东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95.60%股权的事项。公司称,此次收购将使水晶光电在AR/VR领域的布局更加完善,实现感知+显示的系统完整闭环,并快速完成渠道建设,更好地绑定大客户。赛道火热之际,AI眼镜目前也存在标准参差不齐等行业乱象。中国信通院近期举办了AI眼镜产业推进专题研讨会。会上,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主任郭琳表示,未来将以启动AI眼镜产业推进计划为起点,聚焦关键技术产业和生态研究,推动重点行业标准的实施和落地。 来源:财经早餐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