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第2次访华,杜勒斯关于台湾的表述,如何挽救中美谈判?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07:05 2

摘要:周恩来盯着基辛格,严厉地一挥手说:“不。博士,我们不是在做交易,你完全用不着讨价还价。你只需叫我同意,告诉我在中国观点部分中所用的词句确有令你为难之处就可以了。”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由基辛格提出经美方修改的公报草案之后,双方又开始了会谈。

周恩来很快就将美方修改的草案细看了一遍,马上提出了问题:“博士,你们熬了一个通宵,将我们的一个主要观点删掉了。”

基辛格的眼珠在镜片后转了一下:“哦、哦…是吗?”

周恩来严肃地说:“坚持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革命斗争——这是我们对世界形势的一个基本观点。”

基辛格十分激动地说:“如果总统签署同意这个观点的公报,岂不等于我们的总统受到屈辱。这将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麻烦。”

周恩来浓黑的眉毛抖了一下:“哦?”

基辛格又说:“是的。所以我们需要删掉这些话。作为交换,我同意在美国观点部分中也对等地删掉几句话,以便不使中国方面吃亏。”

周恩来盯着基辛格,严厉地一挥手说:“不。博士,我们不是在做交易,你完全用不着讨价还价。你只需叫我同意,告诉我在中国观点部分中所用的词句确有令你为难之处就可以了。”

这件事很使基辛格感动。他觉得周恩来很真诚,从来不在小地方讨价还价。

事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

“我不久就发觉,和周恩来谈判的最好方式,是提出一个合理的主张,详加说明,然后坚持到底。我有时甚至把内部文件拿给他看,使他了解我们为什么达成这个结论。周恩来也采取这样的方式。企图在谈判中多占便宜,那是徒然自寻烦恼。”

周恩来也注意到在并列双方的不同观点之后,方案中还列了好几条双方共同的立场。

他说:“博士,我们虽有巨大的分歧,也有一些共同的观点,特别是都表示不谋求霸权,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霸权的努力。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一下子就使会谈陷入了僵局。这是一个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极端敏感的问题。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周恩来一开始就摆明立场:

“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老问题了。华沙会谈15年也一直僵持在台湾问题上。我必须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能变的。”

基辛格也提高嗓门,亮明观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之间的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台湾的义务,我们决不会与台湾断交。”

“什么样的复杂原因?什么样的义务?这真是天方夜谭。”周恩来也略微提高了声调。

室内的谈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基辛格申辩说:“如果我们背弃老朋友,不但别的朋友不信任我们,你们中国人也不会尊重我们。”

周恩来停顿了片刻,调节了一下情绪,说:“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是你们历届政府都承认的。而现在,是哪国的军队占领着台湾?是你们美利坚合众国。中国人有句俗话,‘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说有什么复杂原因,那也是你们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你们不但对这一现实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继续从各方面封锁、孤立我们。”

基辛格又申辩说:“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就是说明我们在改变吗?!”

周恩来越说越冷峻:“现在我还要重申:台湾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在这一点上,不容置疑。”

谈判陷入僵局,双方都挺严肃地对望着。

周恩来稍作停顿并加强语气:“博士先生,如果贵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坚持过去的立场,那么,我们不得不对你们总统访华的诚意表示怀疑。”

基辛格有点着急:“总理先生,我希望你们能了解我国的国情,因为这将牵扯到我们两院以及两党的问题。我们将失去盟友。我们的总统希望在他第二任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周恩来语气缓和下来:“我理解尼克松总统为此作出的努力。但请问,你们怕失去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将垮台的‘老朋友'。你们为了照顾这些老朋友,势必使自己陷入被动而脱不了身。这一点,你们总统不是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已经提到了吗?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不能让中国人民再受损害了吧?”

基辛格无言以对,只好转动着铅笔。

周恩来这时豁达地说:

“毛主席说,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们有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些不都表明了我们的诚意吗?而你们的诚意又何在?”

基辛格终于说:“总理先生,会谈的公报必须有助于打开一条新的道路。总统也是这个意思。”

周恩来严肃地拿起美方修改的稿子文本晃了晃,说:“博士先生,你们在台湾问题上的观点,甚至措词,都是二十几年来常用的。这就不如你所说的,有助于打开一条新的道路。”

基辛格一听说毛泽东讲台湾事小,世界事大,讲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便觉得这是有世纪眼光的巨人的话。他不得不佩服周恩来,佩服毛泽东。他手里不停地转动着铅笔,用眼睛打量着周恩来。

25日这天,会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台湾问题上,这是讨论公报文本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基辛格还是强调说:“美国不能抛弃老朋友。”

周恩来反驳说:“什么老朋友?台湾问题不是朋友之间的问题,是美国军队进驻台湾而分裂我们国家的问题。朋友之间的道义问题不能代替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问题。”

基辛格意识到周恩来已经不会再作退让,也意识到明天离开北京的时候,这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结果,将使他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他侧头看了一眼洛德,使了一个眼色,让洛德离开座位,两人到会议厅另一侧的角落去商议。

基辛格与洛德在角落里嘀咕了好一会儿,才回到谈判桌上来。基辛格坐回沙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原来绷紧的脸已经放松了。

他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表达美国的观点。”

基辛格略作停顿,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样?”

周恩来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脸上也绽开了笑容,称赞说:“博士到底是博士,这可是一项绝妙的发明。”

他又接着说:“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我方可以接受,只是个别词句还需要推敲。比如,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用‘省’更准确,而不用‘部分’。”

基辛格说:“‘部分’比‘省’通用,‘部分’是对整体而言的。”

周恩来说:“‘省’比‘部分’准确,省在行政上表明对中央政府的归属。”

“英语没有多大的差别。”基辛格说。

“汉语却有质的差异。”周恩来雍容大度地说,“我看僵局有望打破,至于尚未解决的句子及措词,等总统访华时,还可以继续讨论,会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

基辛格事后回忆这段话的产生经过时说,我认为我所做过的和说过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模棱两可的提法使周恩来印象更深刻的了。按照这个提法,我们双方在将近10年内都可以对付过去。说句公道话,这个提法我是摘自国务院为谈判所准备的一个文件,那次谈判在50年代流产了。

3、杜勒斯的贡献

这个提法是洛德先生找出来提供给基辛格的。可以说,洛德也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洛德所依据的那个文件,是1955年秋,海峡两岸为了大陆沿海金门、马祖等数个小岛发生武装冲突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被取名为“神谕”(oracle)。

当时,大陆沿海岛屿问题是艾森豪威尔十分头痛的问题。一方面美国军方强烈反对帮助国民党防守贴近大陆的这几个小岛,不愿为这几个小岛陷入与中国的战争,军方在朝鲜战场已尝尽了与中国作战的苦头;另一方面,蒋介石即使在美国的压力下也不愿从这几个小岛退却。

在那样的情况下,杜勒斯提议要将大陆沿海岛屿的局势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由安理会作出一项符合美国意图的决议。这个提案的要害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前提,利用联合国来取得停火,又不使美国卷入大陆沿海岛屿。用杜勒斯的说法,既免去麻烦,又能达到目的。

为此,杜勒斯经过活动,由新西兰出面在安理会提出这项议案,杜勒斯给这个方案取名“神谕”,将自己的主意比喻为神的喻示,其结果却是讽刺性的,“神谕”方案在台湾海峡两岸都碰了大钉子。

蒋介石强烈反对将中国沿海岛屿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主要原因在于“神谕”提案会导致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既干涉了中国内政,还危及蒋介石的法统地位;毛泽东也强烈反对这个提案与做法。

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指出新西兰提案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仍然赖在联合国的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接受联合国的邀请出席联合国会议。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任何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都是无效的。“神谕”方案遭到抵制与拒绝,安理会只好决定无限期搁置,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相互敌对的国共双方,在涉及主权国家领土完整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第一次表现了惊人的一致。

美国国务院的档案里,记述50年代杜勒斯所策划“神谕”提案从制定到流产经过的文字中,就用过这句现在很著名的话: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0月26日上午9时,周恩来总理把基辛格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在他上车前对他用英语说:“博士,欢迎你很快回来共享会谈的愉快。”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用英语对基辛格说话,这说明总理的心情十分愉快。

这一天早上4点多钟,中美双方又继续在钓鱼台讨论公报,修饰文字了。在基辛格离开钓鱼台之前,双方就公报的主要内容达成了协议。

公报中鲜明的、有些地方是十分尖锐对立的分歧更加突出了共同的立场:双方对反霸的关切,双方承诺使两国关系正常化。只有关于美国与台湾有防御关系的那一段还未作决定,但是双方的立场已经接近了,准备留待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再进行讨论。

在由钓鱼台驶往机场的红旗轿车里,乔冠华与基辛格在对话。当然,车内的对话已经不是严肃的会谈,而是轻松却有内容的聊天。

“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吗?”乔冠华问,“我得到消息,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行表决。”

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说:“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狡黠地眨了眨眼:“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扶了一下眼镜:“估计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仰脸哈哈大笑,笑声十分豪爽:“我看不见得吧?”

刚才基辛格快要离开钓鱼台的时候,周恩来瞅空低声告诉乔冠华,联大表决结果已经传来,赞成接纳中国、驱逐台湾的阿尔巴尼亚提案已经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表决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周总理为了不使基辛格难堪,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次联大的表决结果,也出乎我国领导人意料之外。我们本来估计在一年或两年之后才能恢复在联大的席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还没有一点准备。

10月24日,在会谈中谈及对美国“双重代表权”提案的观点时,周恩来说:“对中国来说,台湾的地位比联合国的资格重要得多。中国不会按照‘双重代表权’的方案进入联合国。中国人有的是耐心,还可以继续等待。”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1号”专机刚刚从北京起飞,电讯员就给基辛格送来电讯稿。基辛格一看,大为惊讶,将电讯稿递给助手们传看。

电讯稿上打着——

联大刚才已以76票对35票通过接纳中国并驱逐台湾的决议案。

基辛格双手捧着头,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表情复杂地说:

“我说过,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

基辛格说罢,苦笑了一下。

洛德望着舷窗外的云海,感叹着:“周恩来太厉害了!让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方案,接受了他们的方案,而且高高兴兴,心悦诚服…”

霍尔德里奇对洛德说:“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听人说,要是蒋介石得了周恩来,被赶到台湾岛上去的就不是蒋家王朝。”

电讯员又送来电讯稿,白宫要他在回国途中在阿拉斯加停留,以免在联合国表决的这一天回到华盛顿。

基辛格立刻就品味出这份电讯的含义:实际上是说他的北京之行要对美国在联大的失败负责。他回想起上个月底即将公布第二次北京之行前夕罗杰斯和他的争论。毫无疑问,这一定是罗杰斯施加了压力,白宫才叫他在阿拉斯加停留的。

总统尼克松今天更为颓丧、恼怒。联大表决的时候,尼克松坐在白宫书房的沙发上看电视。他神情专注地直盯着电视机,有个不知趣的工作人员要进来请示工作被他挥手示意赶了出去。电视机播出联合国宽敞的、蓝色和金黄色的大厅里挤满了代表和观众。大厅里气氛紧张,十分安静。

当电动记数牌上的灯光表明美国的提案被击败、阿尔巴尼亚的提案获得通过时,大厅马上沸腾起来,有人大声发笑,有人唱歌、喊叫、拍桌子,还有人踏着节奏跳起舞来,那些黑人代表特别欢乐,坦桑尼亚的代表竟穿着中山装。中国被接纳进联合国是值得欢呼的,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也是值得欢呼的。美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丢脸。

尼克松气得脑门筋都鼓了起来,下巴扭得更歪。他粗暴地敲了一下沙发扶手,跳起来,跑过去,将电视机关了。刚才被赶出去的那人走了进来。

尼克松十分恼火地对他吼道:“太不像话!太失礼了!我感到十分震惊!在一个国际讲坛上的表现如此恶劣,它可能非常严重地损害美国对联合国的支持…”

基辛格一行从阿拉斯加飞回华盛顿,降落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一个偏僻的角落。天低云暗,机场上冷冷清清,没有记者,没有摄影师,只有个别工作人员来迎接,跟三个多月之前基辛格第一次从北京归来相比,这次就显得太冷落了。

那次总统亲自在圣克利门蒂西部白宫的机场迎接。这一次,基辛格乘坐的“空军1号”飞机抵达以后,一行人本来还怀有几分英雄载誉归来的情绪,一下飞机就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冷风刮走了。

霍尔德里奇则脸色阴沉地对基辛格说:“看来,他们将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美国的失败归罪于我们去北京的访问。”

基辛格嘴角泛出一丝苦涩的笑。他继而又想,北京取得联合国的席位,这到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决定,只不过比预料来得早一些罢了。中国的哲学中就说过有所得必有所失的哲理,打开了神秘的中国之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成功了。

他想,尽管尼克松可能脾气乖戾、气量狭小,他也不至于拿即将到手的胜利或者他的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来冒风险。

(正文完)

来源:之华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