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02 历史溯源
1.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反映农耕时令("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周代起,古人将春分后15天(约公历4月5日)定为清明节气。随着时间推移,其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
寒食节: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禁火冷食,后与清明合并。介子推因拒绝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误烧山林致其身亡,遂定寒食节纪念。
上巳节:古人在三月上旬祓除不祥、踏青郊游,唐代后与寒食、清明习俗融合。
晚唐至宋,三节习俗合流,形成以扫墓、踏青为核心的清明节。
2.官方确立
唐代首次将清明列为法定假日: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首次颁布政令,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放假4天("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一规定记载于《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
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下诏延长假期至5天("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贞元六年(790年),唐德宗进一步将假期延长至7天,形成类似现代“黄金周”的长假("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这一调整使得清明节成为与元旦、冬至并列的重要节日假期。
宋代延续唐制,重视程度空前:
宋代延续唐代制度,将寒食与清明合并放假7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明确将寒食清明假期定为7天。
宋《梦粱录》描述了清明节期间“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的盛况,印证了假期期间全民扫墓的习俗。
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强化其文化传承意义。
03 文字溯源
“清” 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该字从金文至今一直由左边的水和右边的青两部分组成,为形声字。水为形旁,青既是声旁又有形旁的意义,它是“倩”的省略,表示美丽、漂亮。加上水后为清字,表示水无杂滓,明丽澄澈。除了丽水为“清”外,这类字还有很多,比如:丽日为“晴”;美目为“睛”,美意为“情”;好话为“请”,好米为“精”。
“明”甲骨文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由日和月组成,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都会发光,就用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代表光明、明亮之意;另一种由月和囧组成,其中月为月亮,囧并为窗牖也就是窗户,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金文、小篆继续传承延续甲骨文字形,今天我们统一写为日月明。
04 物候现象
一候桐始华:“桐”指白桐(泡桐树),清明初候时桐树开花,白色的花朵绽放,象征春意盎然。一般这个时候,南方地区的泡桐树会开花,这也提示春耕的意思,当然也是节气的标志性景象。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喜阴,鹌鹑类(一说为鹌鹑,或指阳气象征的鸟类)喜阳。清明后阳气渐盛,田鼠躲回洞穴,而鹌鹑等鸟类活动频繁,上图是大山雀嘴巴上叼着的应该是用来做巢的小枝条。此候实为古人通过动物习性变化,隐喻阴退阳盛的物候现象。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雨水增多,雨后阳光折射形成彩虹。因春季空气湿润、光照增强,彩虹出现的频率增加,成为这一时节的典型天象。
05 清明农谚
清明太阳笑,天暖万物生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杏花朵朵开,春播巧安排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06 清明习俗
1.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红豆沙、咸蛋黄等做成,团子的外观碧绿,口感软糯香甜。近年来也流传到北方一带。
07 彩绘清明
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绘画才能。他们广泛收集资料,用心设计版面,匠心绘制图案,精心撰写内容,用手中彩笔描绘出了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悟。手抄报内容丰富多样,有的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的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还有的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08 诗韵清明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感受清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还特别组织了与清明相关的诗歌背诵活动。一方面表达对春暖花开的喜爱,另一方面寄托哀思与怀念。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传递着古人在清明节时对逝者的追思、对春光的赞美。同学们在诗词的韵律美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深切体会到了清明节丰富的情感表达。
同学们提笔书写了经典清明诗词,用笔墨传承文化,以书法寄情清明。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汲取了智慧和力量,更深入地了解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通过体验,让清明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孩子心中播下“敬传统、爱自然”的种子,让千年节气焕发童真光彩!
责任编辑:李京兰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