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帖主与四位室友同住,大家关系还不错,帖主常常下厨,也常常给室友分享自己下厨后的劳动成果。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188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28个词条
01
最近刷到一则“合租纠纷”帖,堪称当代人际关系教科书级案例。
帖主与四位室友同住,大家关系还不错,帖主常常下厨,也常常给室友分享自己下厨后的劳动成果。
有一天,天气很冷,帖主想着煮一些暖身子汤品给大家。
其他三位室友当天出门开会去了,家里只有帖主和另一位室友E。
帖主把消息发到群里,说给大家煮了东西吃,却收到室友E的暴击式拒绝:
“虽然但是,你几乎每天都煮
而且我真的不是很爱喝
以后煮东西的频率别这么高吧
谁天天喝都会受不了啊
以后也不用问我了
我真的不爱喝
谢谢。”
收到E的回复后,帖主很尴尬,一直没回信息,其他室友也一直没回来。
大概是觉得自己“好心没得到好报”,于是把遭遇发到网上让大家评理。
我想,室友E大概不止一次对帖主拒绝过,只是以前怕得罪人,拒绝得比较委婉。
或许正是因为拒绝得太过委婉,以至于帖主无法得其要领,最后室友E忍无可忍爆发了。
帖主之所以会把这件事挂到网上,自然是对室友的“拒绝”有些介怀。
毕竟自己的善意被泼了一头冷水,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但她或许没想过,被迫每天喝下不喜欢的汤,无异于一种温柔的酷刑。
就像评论区的那句精准点评:
你像硬逼孩子吃喝不喜欢的东西,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家长。
事实上,这场"汤水战争"与善恶无关,而是暴露了中国人最羞于启齿的社交癌:我们习惯用自我感动式付出,来绑架他人的领情义务。
帖主每天分享汤品,本意是好,但她忽略了室友的需求边界:没有事先询问室友是否想要,单方面决定“为你好”。
一旦把自我满足凌驾于他人真实需求之上,善意就变质了。
02
想起朋友L的遭遇。
朋友L曾是个"办公室甜心",每天雷打不动自制曲奇分给组里的同事。
从蔓越莓核桃到抹茶生巧,她甚至专门做了Excel表记录同事口味偏好。
直到某个流感季,她高烧39度请假,手机却弹出同事私信:"今天没饼干?我早餐只泡了麦片。"
更荒唐的是,当她停止投喂后,一次月度会议上,总监拿着匿名问卷说"团队凝聚力下降",她偷瞄到有人写"L最近不分享点心了"。
后来她咬牙恢复投喂,却在年终互评里看到更诛心的评价:"建议提升业务能力,别总搞人情小恩小惠。"
你看,这年头连善良都有KPI,你递出的糖成了别人职场PUA你的筹码,就像《黑镜》里那集"你的每一份善意都会变成社交信用积分"。
帖主的困境和朋友L的遭遇,本质上都是边界感缺失导致的角色错乱。
前者忽略了室友的需求,困在“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的委屈里,后者则陷在同事们“你怎么能不继续”的理所当然中。
这两个故事像极了硬币的两面,共同印证了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的发现:
持续单方面付出会扭曲关系——要么让付出者变成情感绑匪,要么把接受者养成情感乞丐。
没有边界的善良就像不限量的糖果——第一次是惊喜,第十次是负担,第一百次就成了毒素。
比如,第一个故事里,如果室友E不及时拒绝,帖主就会继续无差别付出,室友E被迫喝汤,直到怨气值爆表,双方撕破脸。
再比如,朋友L的过度服务,让饼干从“惊喜”变成了“标配”,从此,同事们记住的便不是L的好,而是某天没带饼干时的“错”。
所以,我们表达善良,要尽量慢一点、理智一点,多想想施善的结果。
有边界的善良,才是可持续的关系润滑剂。
03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一个吊诡的现代病:越是被社交礼仪规训的一代,越缺乏设立边界的能力。
就像总在说"随便"的聚餐发起人、勉强收下闲置物品的邻居、在直播间下单根本不需要商品的"面子消费者"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宁可消耗自己,也不敢说一句"不需要"。
然而,高段位的人际关系,往往都带点"冷漠因子"。
看过一个故事。
公司市场部的实习生小苏,常常需要在加班时帮同事们凑单点奶茶,但她发现,每次询问大家口味时都七嘴八舌耽误时间。
她没像常规做法那样主动包揽点单任务,而是做了张共享表格:
第一栏写“本周想喝的饮品+甜度冰度”;
第二栏是“本周不参与(无需理由)”;
末尾附注“每天下午3点截单,超时自己点哦”。
起初有人嘀咕“实习生真会偷懒”,但两周后全部门都爱上了这个制度。
财务总监发现报销单变少了,孕期的同事不用再勉强喝冰饮,连保洁阿姨都惊喜收到过表格里备注的“去茶底热牛奶”。
半年后小苏转正,这个最初被看作“冷漠”的表格,已经升级成带自动金额分摊的小程序。
连董事长都在全员会上夸:“这才是真正的职场共情——既成全了想喝的人,也不绑架不想喝的人。”
小苏的做法看似“冷漠”,实则很聪明。
她用工具替代了人情绑架,避免了“朋友L式困境”,又在设定规则时增加了一个“无理由退出权”,解决了“帖主式委屈”,最终实现效率与关怀的双赢。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个观点: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煮汤者的课题是"表达关心",喝汤者的课题是"选择接受"。
当煮汤者把"你必须喝"暗藏在"为你好"里,这场善意就已变质。
那些在职场帮同事买奶茶反被当保姆的,那些借钱给亲戚最后成仇人的,那些为孩子牺牲全部却遭埋怨的,本质上都在重复同一个错误:
用过度付出来兑换情感掌控权。
但其实,最高级的善良,从来不是自我感动式的燃烧,而是亮出底牌的坦荡。
来源:大飞哥哥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