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数据公布,家属质疑引关注,智能驾驶安全何去何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22:45 1

摘要:近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随后车辆爆燃,导致车内3人不幸遇难。4月1日,小米公司公布了此次事故的相关数据,然而,遇难者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随后车辆爆燃,导致车内3人不幸遇难。4月1日,小米公司公布了此次事故的相关数据,然而,遇难者家属的发声让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记录信息,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在22:44:24,NOA智能辅助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1秒钟后的22:44:25,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 - 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从驾驶员接管车辆到车辆发生碰撞,过程只有1 - 3秒的时间。

小米公司表示,碰撞发生后,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此后,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小米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30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对于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遇难者家属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一位遇难者小罗的妈妈向媒体表示,孩子当时开的是智驾,“当时的情况,谁能2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2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她还提到,从事故发生到现在,小米汽车方面一直没有人与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仅在微博作出回应,“小米发布通告说会成立调查组,但是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也没有给我来过一个慰问电话。我得到消息,他们也仅仅是把车子拉到北京去做鉴定了” 。小罗妈妈回忆,发生爆燃的车辆与自己的手机绑定,3月29日晚10时45分,她收到手机短信显示绑定的车辆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在收到信息后,小罗一家立即开车前往安徽事故现场,在次日凌晨2时40分左右抵达事故第一现场,但到达现场后,女儿的遗体已经被运送至殡仪馆,事故现场仅有交警以及消防队在处理。

此外,事故发生后,事发的小米汽车被指车门锁住,疑似“车锁未解锁,当事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的情况引发关注。有家属称,事故图片显示车辆烧成如此,但车门完全紧闭,AB柱没有变形,车门打不开,并且有交警告知有过路司机用外物破窗救人,路人也拍摄到车辆燃烧的画面,这些在交警处有记录,公安部门也做了笔录 。对此,小米方面表示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一方面,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提高驾驶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目前还需等待警方具体调查结果。

根据小米现有说明来看,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典型案例,对于此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核心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 。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执行指令;二是技术不成熟性,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且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为事故调查的主要依据。目前,在涉及NOA的事故责任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仍然存在广泛争议。

目前,3个遇难者家属均在安徽料理后事,并等待事情处理结果。家属表示,相关事故的责任认定暂时还没下来,希望小米汽车方面能“给个说法” 。而小米公司也表示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专项组也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这起悲剧性的事件不仅给遇难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何确保其安全性,如何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车企、监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小米SU7事故能够得到公正、透明的调查结果,也希望车企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智能驾驶技术,加强安全保障措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来源:小吕要说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