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大西洋底走来戴蛤蟆镜的麦克,这人咋又出席了咱们的选举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08:52 1

摘要:中美建交后文化交流项目的第一部美国进口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于1980年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CCTV,当时称“北京电视台”)首播——电视剧说的是一个来自大西洋底的神秘人物,以一己之力,屡屡帮助地球人类解决海洋危机的故事,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美国式的

▓ 张长宁

中美建交后文化交流项目的第一部美国进口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于1980年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CCTV,当时称“北京电视台”)首播——电视剧说的是一个来自大西洋底的神秘人物,以一己之力,屡屡帮助地球人类解决海洋危机的故事,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美国式的英雄主义。

当年,南京城南某“向阳院”主任家的9英寸青松牌黑白电视机,每到响起《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片头音乐时,便会引来众多邻居围观。居住在大院里的江南某轻工产品厂团委女书记韩缨(化名)常常来不及回家吃饭,支好自行车便坐在车后座上,透过门缝观看了。

一时间,剧中男主角“麦克·哈克斯”家喻户晓,街头巷尾戴“蛤蟆镜”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些年轻人常常故意不撕眼镜片上的外国商标招摇过市,自觉“摆得一踏带一抹”;入夏后,河中泳池里,麦克“甩手式游泳”的动作亦成时尚。

《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各地电视台多次复播,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观念激烈交锋的转型期。每一个新事物带来的新变化,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激起巨浪,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麦克·哈克斯”的“蛤蟆镜”因其“洋派”风格与传统审美冲突,引发媒体关注。

1981年左右,《中国青年报》刊登读者来信或评论文章,讨论“年轻人该不该戴蛤蟆镜”,直接反映出代际观念的冲突。团委书记韩缨也接到上级指示,要注意引导年轻人正确认识新事物。毕竟,麦克这个来自《大西洋底来的人》的英雄,已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据说,同系统一家工厂团委在换届选举时,唱票人竟然念出“麦克”的名字,让原本严肃的会场瞬间哄笑一片,懂的都懂。

“麦克”影响越来越大。不知何时,又有消息称在某企业工会选举中,同样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麦克”的选票赫然在列。监票领导见状大发雷霆,当场叫停选举。随后,保卫科迅速介入调查,甚至传出公安内保部门也参与其中。因为是无记名投票,最终查了个寂寞,不了了之。现在想来,这多半是年轻人的“恶作剧”。不过,“麦克”上选票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代年轻人思想的悄然变化。

在市团校学习期间,韩缨也听到了有关“麦克”的种种风波,她返厂后联系年轻人思想的微妙变化,结合《中国青年报》的讨论,决定组织下属团支部开展“麦克”现象的大讨论。

讨论在零件车间展开。下班后,团员青年们围坐一起,气氛热烈。性格直爽的小赵“嚯”地从座位上弹起:“蛤蟆镜就是好看,也很时髦,它是个性解放的象征,代表对外开放的新风气、新风尚。”团支委小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缓缓说道:“戴蛤蟆镜是盲目崇洋的表现,哪一个正经人戴那种眼镜呢?现在年轻人打扮都变了,像西皮士留长发、穿紧身衣、甩喇叭裤,老师傅都看不惯呢!”

讨论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两拨人立场分明,不过小赵拥有更多的同盟军。

因势利导,韩缨及时将讨论话题引向如何看待麦克式的英雄价值观上,有马姓男工挥舞着手臂说:“麦克勇敢正义,一次次化险为夷拯救大众,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女工小陶站起身反驳道:“我们倡导的是集体英雄主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麦克勇敢正义不假,但每次都是单打独斗,这怎么行呢?如我们厂里搞技术革新,哪次不是集思广益?哪次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手在空中挥舞,试图让自己的声音盖过其他人;有人面红耳赤地反驳着对方的观点;还有人在一旁比划着,想要插上话……整个场面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热气腾腾。

此时,零件车间党支部书记秦贺(化名)在其间悄然旁听。休会间隙,他找到韩缨,语重心长地说:“时代不同,年轻人想法多,对他们心中的榜样,过于干涉没用,引导才是关键。”韩缨点头,两人交流后达成共识。

韩缨回到会场,大声说:“我觉得麦克可以成为年轻人榜样,他身上勇敢、正义和善良的品质,能激励我们向上。”秦贺也起身表态:“没错,我明天也戴麦克镜上班,向年轻人看齐!”

讨论就此圆满结束,年轻人的话题再次回到“今晚是第几集?”

厂里的老劳模王大爷听说团支部开会讨论戴麦克镜后找到韩缨。诚恳地告诫道:“学习麦克的优点没错,但咱们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丢。年轻人追求新事物是好事,可不能忘本呀!”韩缨意识到这才是关键。

韩缨回头召集了团干部会,她说:“老劳模提醒得对,学习麦克精神不能忽视传统美德。吸收外来文化重要,传承自身精神财富更是根基,只有这样,中西方文化才能融合发展。”

受邀参会的党支部书记秦贺也表示支持。

车间文学青年曾见(化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思潮翻涌。他从“麦克”风波中汲取灵感,利用工余时间,反复构思、修改,创作出独幕剧《一副麦克镜》。他不仅亲自出演,还精心指导其他演员排练。

《一副麦克镜》从恋人送男主角一副麦克镜开始,男主角收到定情物后,万分喜欢。可带回家后被老父发现被喝斥了一顿,所以,他不敢戴着上班,只能在和恋人约会时才偷偷戴上。后来,经过参加团支部的讨论,才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理解麦克的美式英雄观。

五·四青年节那天,该剧在工厂大礼堂正式上演。舞台上,灯光聚焦,当扮演男主角的曾见最终戴着麦克镜大大方方地与恋人一同上班后,大家都鼓起掌来。演员们全情投入,生动地展现了“麦克”风波背后的思考。演出大获成功,掌声久久回荡在礼堂中。

这场关于“麦克”的讨论,看似只是一场围绕偶像观点的碰撞,实则是时代浪潮下年轻人价值观重塑的生动写照。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涌入如同潮水,冲击着年轻人的认知。而这场讨论,成为了他们在文化交融中寻找平衡的契机。它不仅影响着当时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思辨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守传统美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更加全面、成熟且多元的价值观,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编辑 孙 洁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

来源:彩色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