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六院院士,再发Science!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09:10 1

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发展最快的光伏技术,已实现26.7%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为了突破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极限,串联结构将宽带隙(WBG)钙钛矿上层电池与窄带隙(NBG)下层电池结合,有助于提高开路电压(VOC)。WBG钙钛矿的带隙可调性也对光电二极管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发展最快的光伏技术,已实现26.7%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为了突破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极限,串联结构将宽带隙(WBG)钙钛矿上层电池与窄带隙(NBG)下层电池结合,有助于提高开路电压(VOC)。WBG钙钛矿的带隙可调性也对光电二极管和建筑集成光伏有重要意义。当前,WBG钙钛矿通常通过在X位点混合卤素和在A位点使用甲酰胺(FA)、甲基铵(MA)和铯(Cs)来实现理想的带隙和低缺陷密度。然而,WBG PSC的功率转换效率仍低于理论极限,主要是非辐射复合导致VOC亏损。研究发现,薄膜中卤化物的不均匀分布限制了光电性能,并加速了卤化物分离,影响了长期稳定性。通过均化薄膜成分,尤其是添加铷(RB)可以有效改善钙钛矿生长、消除杂质并稳定光活性相。

在此,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六院院士Michael Grätzel教授、Lukas Pfeifer教授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益民院士共同报道了晶格应变将Rb离子锁定在三卤化物WBG钙钛矿的α相中,防止其分裂成非钙钛矿Rb-铯富含相。这一过程与氯离子的容纳相互配合,促进了整个薄膜体积内卤化物的均匀化。由此得到的1.67电子伏特WBG钙钛矿在1倍太阳辐照下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超过14%,对应的准费米能级分裂约为1.34电子伏特。通过制备开路电压(VOC)为1.30伏的WBG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达到了理论辐射VOC极限的93.5%,并且代表了相较于理论极限,WBG钙钛矿中观察到的最低光电压损失。相关成果以“Strain-induced rubidium incorporation into wide-bandgap perovskites reduces photovoltage los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第一作者为Likai ZhengMingyang WeiFelix T. Eickemeyer为共同一作。

Michael Grätzel院士和宣益民院士

设备性能和三卤化物WBG PSC的稳定性

作者使用铷添加剂制备了三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THPSC),并通过调节Rb的比例优化其性能(图1A)。结果表明,3 mol%的Rb添加剂显著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主要由于开路电压的显著提升(图1B和C)。目标电池在仅11%的太阳光强度下,VOC达1.22 V,PCE达到21.4%,且几乎没有滞后现象(图1E)。该电池还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在120秒最大功率点追踪后仍保持21.2%的PCE(图1E)。通过光致发光测试,Rb掺杂的钙钛矿薄膜表现出更好的光稳定性,未封装的电池在1-sun光照下连续工作30分钟后,保持了96.4%的初始PCE,而对照电池则下降至81.7%(图1H)。此外,目标电池在750小时的长期光照下,保持了80%的PCE,远远优于对照电池(图1I)。这些结果表明,Rb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三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图1:三卤化物WBG PSC的功率转换性能

钙钛矿膜的光谱和形态特征

为了研究Rb对三卤素钙钛矿薄膜结晶特性的影响,作者对未掺Rb和掺有3% Rb+的THP薄膜进行了掠入射宽角X射线散射测量(图2A和B)。加入3% Rb+后,PbI2信号消失,且(100)和(200)晶面的衍射峰增强,晶粒尺寸从336 nm增大至393 nm(图2C和D)。Rb掺杂的薄膜表现出更均匀的表面电势分布(图2E和F),减少了光电性质的波动,这在光致发光统计中得到验证(图2G)。Rb掺杂薄膜的PL强度显著提高,PL峰值略微蓝移至739 nm,表明非辐射复合减少。通过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分析,Rb掺杂薄膜的衰减时间从3.90 μs增加至6.05 μs,表明非辐射复合得到抑制(图2H)。PL量子产率从5.8 ± 0.3%增加到14.4 ± 0.4%,并伴随24 meV的准费米能级分裂(图2I)。

图2:钙钛矿膜的光谱和形态特征

钙钛矿膜的成分深度曲线

为了探究Rb对三卤素钙钛矿薄膜的结晶特性影响,作者通过掠入射X射线散射测量了掺有和未掺Rb的THP薄膜(图3A和B)。添加3% Rb+后,PbI2信号消失,且(100)和(200)晶面的衍射峰增强,晶粒尺寸从336 nm增大到393 nm(图3C和D)。Rb掺杂薄膜表现出更均匀的表面电势分布,光致发光强度显著提高,PL峰值略微蓝移至739 nm,表明非辐射复合减少。通过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分析,Rb掺杂薄膜的衰减时间从3.90 μs增加至6.05 μs,进一步验证了非辐射复合的抑制(图3H)。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Rb掺杂后Cs分布更均匀,且Rb导致Cs 3d信号的结合能向低值移动,表明Rb增加了Cs离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图3F和G)。此外,Rb掺入后,薄膜中的溴和氯分布更均匀,改善了晶格的均匀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沿面外方向的晶格不均匀性(图3H和I)。这些发现表明,Rb掺杂通过改善离子分布,显著提高了THP薄膜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

图3:钙钛矿膜的组成深度曲线

应变诱导的RB在THP中的掺入

作者研究了铷在钙钛矿薄膜中的掺入机制。XRD测量显示,随着Rb浓度的增加(0-20%),XRD峰位向高角度偏移,直到5%时趋于稳定,进一步增加Rb浓度后,峰位又向低角度偏移,且出现了铷含量较高的非钙钛矿相(图4A、B)。光致发光和紫外可见测试表明,初期Rb掺入增大了带隙,但在超过5%时带隙逐渐减小,表明晶格发生收缩。与此不同,DHP薄膜未表现出相同的Rb掺入行为。同时,作者还研究了钾(K)离子的掺入,结果发现K+不占据钙钛矿晶格中的A位,表明碱金属离子的尺寸对掺入有重要影响。此外,作者研究了氯(Cl)在混合钙钛矿中的作用,发现不同氯源对晶格的影响不同,甲基铵氯(MACl)未引起晶格收缩,而铅氯(PbCl2)和甲基铵铅氯(MAPbCl3)则导致了晶格收缩。Rb的掺入受到应变的影响,XRD、PL和残余应力测量表明,当温度达到80°C时,Rb诱导了非钙钛矿相的形成。对刮取薄膜和粉末的XRD和NMR谱图分析确认,Rb形成了非钙钛矿相,未掺入钙钛矿晶格。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从头计算的分子动力学(AIMD)计算表明,Rb的掺入使THP相稳定,但使MHP相不稳定,显示出晶格应变和氯掺入在促进Rb+掺入中的关键作用(图4D、E、H)。这些结果揭示了碱金属离子大小、氯的存在和晶格应变对Rb掺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图4:掺杂的钙钛矿的结构表征

小结

结合XRD、GIXRD、PL、XPS、NMR和DFT计算结果,本文发现少量的Rb+可以通过应变稳定地掺入THP薄膜的晶格中。在高温退火过程中,Rb离子占据A位,退火后通过快速冷却锁定Rb含量的晶格相,抑制了α到δ相的转变。然而,刮取的粉末因应变释放发生相分离,形成了Rb含量的δ相。Rb掺入导致XRD峰位向高角度移动,PL光谱变得更对称并向短波长偏移,同时PL量子产率提高,表明应变引起的Rb掺入减少了相分离和非辐射复合。过量的Rb(>5%)则导致非钙钛矿相的形成。通过优化Rb掺入量,制备的宽禁带器件在1.67 eV带隙的基础上达到了1.3 V的开路电压,创下最低VOC亏损记录,为提升THP器件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