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走廊北端,腾格里沙漠边缘,一片被高质量发展唤醒的土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近年来,玉门市花海镇深耕蜜瓜产业,勾勒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壮美画卷,演绎着一粒种子孕育出万亩春天的奇迹。
河西走廊北端,腾格里沙漠边缘,一片被高质量发展唤醒的土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近年来,玉门市花海镇深耕蜜瓜产业,勾勒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壮美画卷,演绎着一粒种子孕育出万亩春天的奇迹。
一垄春风:“老把式”的蝶变之路
10年了,种瓜“老把式”史学生仍清楚记得2015年那一天的清晨。当技术员向他介绍吊蔓种植技术时,这位种了半辈子瓜的老行家半信半疑:“瓜秧上墙能结果?”
那时的花海镇,蜜瓜亩产不足1500公斤,商贩的压价声与瓜农的叹息声在尘土飞扬的乡道间交织,发展之路困难重重。直到2016年的春天,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花海镇蜜瓜产业迎来重大转机,史学生率先签下钢架拱棚建设协议。当第一株瓜蔓沿着尼龙绳攀至两米高空,金黄的花萼在离地30厘米处孕育果实时,史学生粗糙的掌心摩挲着翠绿的藤蔓:“往年一根藤上三五个瓜都算丰收,如今吊着长倒结出十来个。”
如今,银色拱棚如战舰,在春风中列队起航。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着棚内微环境,智能滴灌系统根据生育期精准调控水肥用量,熊蜂振翅完成生物授粉的生态闭环。史学生团队培育的“金蜜5号”新品种,单株挂果量突破15个,甜度稳定在16.8度以上,创下西北蜜瓜种植新纪录。花海蜜瓜产业示范基地已形成从脱毒育苗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亿元。
一条网线:编织“甜蜜”经纬
“我供你上学不是让你干这个的。”曾经,父亲斥责的脆响犹在耳畔。2021年的盛夏,当“00后”刘凯和母亲将直播设备架进瓜田,琥珀色瓜汁顺着镜头流淌的瞬间,1.15万公斤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这场现象级传播背后,是刘凯精心构建的数字化矩阵,可视化溯源系统精确到每株瓜秧的生长日志,AI分选线确保单果重误差不超过50克,定制抗震包装经得住72小时物流考验。
电商基因的注入重构了产业链逻辑。曾经论斤称的“土疙瘩”,如今化身贴有15度甜度认证的精品鲜果;过去堆在田头的滞销品,现在通过冷链专线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创造生鲜品类前三的销售神话后,连最保守的老瓜农都开始研究直播话术。这根纤细的光缆,将花海镇几十年农贸传统编织进数字经济的经纬图。
一片热土:孕育金色梦想
在花海镇金湾村史馆,两张地图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2015年的地图上,星星点点的种植区分散在金湾村4个自然组,3个代表合作社的红色圆点分布其中。2023年的新图中,花海镇的5个行政村都被纳入了蜜瓜产业带,国家级生态农场和3家深加工全产业链企业星罗棋布。村党支部书记田永刚轻点屏幕,全息投影展示着全产业链布局:脱毒种苗中心、智能分拣车间、尾瓜发酵工厂、跨境电商孵化园。
“早些年,农户都是单打独斗,种植品种杂乱,上市时间扎堆,蜜瓜卖不上好价钱。”田永刚一边说,一边翻出泛黄的会议记录。
如今,村里的发展变化天翻地覆。玉门众赢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打通了蜜瓜产业全链条,年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务工收入增收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超过120%。正如给它起名字的初衷一样,田永刚希望公司能带着农户共同富起来。
从曾经发展处处受限,到如今借助蜜瓜产业腾飞,金湾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未来,花海镇将持续立足蜜瓜特色产业,全链条布局发展,从良种选育、瓜秧处理到鲜果销售、尾瓜深加工,深挖产业价值,推动蜜瓜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春风拂过万亩瓜田,吹动的不只是瓜苗嫩叶,更是无数花海镇农业人命运转折的轨迹。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扎堆叫卖到全网爆款,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花海镇蜜瓜产业的演进恰是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当“新农人”与“老行家”在智慧大棚里并肩劳作,当农产品从“论斤称”变成“论个卖”,当村庄从劳动力输出地变身返乡创业热土,戈壁滩上绽放的不仅是蜜瓜的甘甜,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绚丽之花。(谢欢 孙雪)
编辑:杨阳
见习编辑:石英
来源:云上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