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响后,马上起床VS再睡会儿,哪个更健康?做错的人,心脏、大脑全遭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09:24 2

摘要:老一辈都说“赖床”是种坏习惯,事实上,每天赖会儿床真不是啥坏事,甚至大脑、心脏还更健康……

今天不上班,但上山扫墓的小伙伴,起得大概比平常还要早。

闹钟响起的时候,你是习惯麻溜爬起来,还是按掉闹钟再眯“10分钟”?

老一辈都说“赖床”是种坏习惯,事实上,每天赖会儿床真不是啥坏事,甚至大脑、心脏还更健康……

每天赖会儿床,竟有一个天大的好处!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项睡眠研究发现:与闹钟一响就起床相比,赖床30分钟对我们的身体反而更好。

研究人员把参与者分为了2组,“赖床组”被要求在起床前30分钟设置第一个闹钟,接着每隔9-10分钟按掉一次闹钟(也就是在最终清醒过来前赖床3次);另一组就比较直接了,在闹钟响后必须立刻起床。

结果令人意外,闹钟响后,30分钟的赖床能显著地改善参与者的认知测试成绩,算术速度、情景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方面的表现都更好,这种积极的作用会在40分钟之后消失。

图源:壹图网

与此同时,赖床还会提升参与者的清晨皮质醇水平

皮质醇觉醒反应是评估觉醒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刚睡醒和睡醒15分钟后的皮质醇水平低,可反映出较高的嗜睡程度。

此外,“赖床组”还表现出了更合群和乐观的心态,心情美美哒~

总结来说,早上闹钟响后,按掉闹钟再眯个20-30分钟,才是最佳的起床方案!

不仅能够改善认知功能,还可以缓解睡眠惯性(睡醒后仍感觉昏昏欲睡的状态),使人起床之后保持在更好的状态和情绪之中。

长期被闹钟惊醒的人,心脏、大脑全遭殃!

当我们进入睡眠进程时,并不是一入睡就到大天亮,而是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的循环。

一个周期大概1.5个小时,每个睡眠周期里边,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浅睡眠阶段,就是半梦半醒的阶段,也是我们最容易醒的时候。通常只有几分钟,不受干扰则能顺利进入下个阶段。

图源:壹图网

深睡眠阶段,身体会完全放松下来,心跳和呼吸频率都处于最低水平。由于睡得很沉,我们很难被吵醒。

最后,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球在眼皮下来回转动,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梦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

自然醒来,通常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后,此时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我们清醒时差不多,基本可以做到丝滑切换。

但闹钟唤醒就不同了,闹钟响起的时候,我们处于什么睡眠阶段完全是随机的,突然被人从身后拍了一巴掌那感觉你懂吧。

1. 心脏疾病风险增加

闹钟会刺激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气管扩张、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身体充分进入防御状态,有些人甚至会被“吓”到头晕、呕吐。

如果本身就患有心血管方面的慢病,长期反复刺激,脆弱的心血管就会“雪上加霜”,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并发症风险。

2. 大脑认知功能下降

有研究指出,深度睡眠可明显减缓大脑衰老,显著降低痴呆风险。深度睡眠长期被打断,可能对大脑健康产生影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3. 容易犯困、没精神

突然醒来,尤其是从深度睡眠中突然醒来,容易延长睡眠惯性,还会让你承受慢性压力,从而引发失眠等睡眠问题和精神压抑。

可作为普通打工人,又有几个人能够每天睡到自然醒?闹钟不得不用啊,难道这就是难逃的宿命?

学会这2招,轻松拿捏无痛早八!

1个铃声

比起一惊一乍的“叮铃铃”“滴滴哒”或“雷达”之类的传统铃声,自然声、白噪音以及轻柔的旋律性音乐,都更加适合作为你的闹钟铃声。


前者是通过急促甚至让人不适的声音,直接把你“强制开机”。

后者旋律缓慢盘旋,步步渐进地唤醒身体,可以多一点缓冲的时间,尤其是那种前奏悠扬、后调逐渐激越的。

2个闹钟

很多人怕早上起不来,一气弄上好几个闹钟,甚至每5分钟响一次,恨不得设置10个闹钟才有安全感。

研究表明,当人反复惊醒的时候,大脑内一种调节睡眠的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腺苷含量会上升,使人愈加困倦,进而导致慢性疲劳。

这种断断续续的睡眠,容易让你陷入“睡眠-觉醒”的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你每次按掉闹钟想再眯几分钟,结果一睁眼却已经是几小时之后。

时间长了,还会扰乱你的生物钟。

轮番轰炸没有意义,闹钟定2个足矣!

2个闹钟间隔20分钟,声音先小后大。第一次闹钟的声音要小、要短,第二次闹钟的声音可以稍大、稍长。

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过渡到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正好20分钟左右。

而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是最接近自然醒的状态。

第一次闹钟起不来,说明仍处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因此不容易醒。20分钟过后,后面的睡眠阶段将自动转换为快速眼动睡眠期。

比如说,如果你早上7点必须起床,那么可以将闹钟定在6︰40和7︰00。

来源:养生每日推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