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既不是靠百年历史积淀,也不是靠明星代言轰炸,而是用一件“能托起啤酒肚”的POLO衫,精准戳中了中年男人的隐秘需求。
在中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本土男装品牌,以77.86%的毛利率让全球奢侈品牌汗颜;
它既不是靠百年历史积淀,也不是靠明星代言轰炸,而是用一件“能托起啤酒肚”的POLO衫,精准戳中了中年男人的隐秘需求。
当LV和爱马仕还在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时,比音勒芬早已在机场、高铁站的高端门店里,将“中年商务精英”的标签焊死在自己身上。
这个被戏称为“衣中茅台”的品牌,用20年时间证明:在中国市场,读懂中年男人的钱包,远比追逐潮流更赚钱。
1997年的南宁七星路,被称为“奢侈品一条街”。
27岁的温州人谢秉政在这里代理华伦天奴、圣罗兰等国际大牌,店铺门口停满豪车,西装革履的老板们刷卡时眼都不眨。
这段经历让他窥见一个残酷现实:中国男性愿意为“面子”支付离谱溢价,但市场始终被洋品牌垄断。
转折发生在2000年,当谢秉政以“捡漏价”收购香港品牌比音勒芬时,同行都在笑他接手了个“四不像”——名字像法语,logo是挥杆小人,但香港团队连高尔夫球场都没进过。
然而,谢秉政在韩国考察时发现,当地中产将高尔夫服装视为“阶级通行证”,即便不打球也要穿去上班。
回国后他立即调整策略:把POLO衫领口改小2厘米、腰线提高3公分,用立体剪裁藏住肚腩,再塞进“棉花中的爱马仕”埃及长绒棉。
当第一件样品诞生时,他撂下一句话:穿我们衣服的人不需要会打球,但必须看起来像随时能包场球场的老板。
在北京SKP商场,比音勒芬的POLO衫标价1580元,隔壁拉夫劳伦的类似款式要贵30%。但导购会神秘兮兮地告诉顾客:“许家印参加活动都穿我们家。”
这句话的杀伤力堪比魔法——中年男性对“成功人士同款”的执念,在试衣间镜子前瞬间爆发。一位46岁的企业主坦言:“我分不清海岛棉和普通棉,但穿上这件,客户会觉得我还没被啤酒肚打败。”
这种心理被比音勒芬拿捏得死死的。他们发现,40岁以上的男性买衣服只有三个诉求:logo不能太张扬(避免被说暴发户)、尺码必须到4XL(掩盖发福身材)、付款流程要快(最好20分钟内解决)。
于是品牌把门店塞进机场安检口附近,候机时随手买件“商务战袍”成为新刚需。
在虹桥高铁站门店,常有顾客边接电话边指货架:“这件、这件,不要剪标直接装袋。”对他们而言,比音勒芬不是服装,而是价值1999元的“中年尊严充值卡”。
2023年,比音勒芬卖出440万件衣服,营收35.36亿元,单看规模不算惊艳,但其77.86%的毛利率直接碾压爱马仕(71%)和LVMH(69%)。
秘密藏在两处:一是把“轻资产”玩到极致,60%门店为加盟制,品牌只需输出管理和设计;二是深谙“中间商不赚差价”的奥义——同样用新疆长绒棉,贴上高尔夫标签后,成本300元的POLO衫敢卖到2000元。
更绝的是库存处理术,当同行为积压货品焦头烂额时,比音勒芬淡定地将过季款搬进奥特莱斯,3折促销反而成了“精打细算”的卖点。
一位奥莱店员透露:有老板专门开车来买十件同款,说是反正开会天天穿,客户看不出换没换。
这种“正价撑门面,打折走销量”的双轨制,让品牌在2022年疫情最严重时依然净赚7.2亿,比99%的A股公司都滋润。
当比音勒芬在股东大会上宣布“2033年营收破300亿”时,资本市场却用股价腰斩回应。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核心客群正在老去,而年轻人刷到比音勒芬广告时的反应是——“这牌子我爸穿都嫌土”。
品牌试图用收购国际奢侈品牌(CERRUTI 1881、KENT&CURWEN)打开年轻市场,但效果惨淡:被收购品牌的天猫店评论区,最新留言还停留在半年前“求打1折”。
更深的危机藏在流量池里,拼多多上充斥着400元以下的“比音勒芬同款”,直播间主播喊着“高尔夫平替”疯狂带货。
品牌方虽多次打假,但消费者早已疑惑:花正价买的到底是尊贵感还是智商税?
与此同时,lululemon、FILA等品牌开始推出高尔夫系列,用瑜伽裤的网红打法抢夺市场。
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比音勒芬吃透了时代红利,但现在中年男人也开始刷小红书了,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不为Lululemon的“运动精英”人设心动?
当年轻人沉迷于“多巴胺穿搭”和“静奢风”时,比音勒芬的走红像一块时代切片——记录着60后、70后们如何用一件POLO衫对抗年龄焦虑,也暴露出消费市场残酷的割裂。
毕竟,当LV们忙着在社交媒体上讨好Z世代时,有人悄悄证明:中年男人的钱包,才是中国最深的蓝海。
至于这片海何时退潮?谢秉政的答案是:只要还有人需要“看起来像领导”,我们就永远有市场。
参考资料:
新纪元新飞跃,大国品牌比音勒芬制胜之道 极目新闻2024-11-02 11:28
20年书写一部传奇史,原来比音勒芬的实力被大大低估了!齐鲁晚报网2023-06-19 14:22
来源:ric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