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川汇文化科技综合研判认为:结合当前机器人技术阶段,文旅行业因需求刚性、场景可控性强,成为当前技术条件下机器人最具可行性的落地突破口。可以关注固定流程、明确交互、24小时待机等几个特征明显的场景,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考虑上马适配文旅机器人。
三川汇文化科技综合研判认为:结合当前机器人技术阶段,文旅行业因需求刚性、场景可控性强,成为当前技术条件下机器人最具可行性的落地突破口。可以关注固定流程、明确交互、24小时待机等几个特征明显的场景,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考虑上马适配文旅机器人。
作者 | 车厘子(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杭州西湖边一位身着宋制汉服的“书生”机器人正用吴侬软语讲解断桥残雪,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侍卫”机器人表演传统武术引发游客喝彩,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被全息投影机器人替代......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人形机器人正在文旅场景中掀起的一场“替代革命”。
据光大证券最新研报显示,文旅行业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先落地的市场。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初步商业化应用,文旅场景因其需求明确、技术适配性高,可能成为其最先落地场景。在这场变革背后,也是技术突破、政策红利与商业逻辑的完美共振。
今天,我们将深度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产业革命。
一、从实验室狂奔向文旅的机器人
1、场景固定性降低技术门槛
当前技术成熟度与文旅场景比较契合。当前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和交互能力上的突破,已能满足文旅场景中对表演观赏性和基础互动需求的要求。
比如,文旅场景中固定时间段的舞蹈表演、标准化的导览路线等,具有流程固定、交互模式明确的特点,这类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与当前人形机器人自由度(DOF)有限的技术现状高度匹配。
例如,蛇年春晚上,宇树机器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舞蹈演员的动作转化为程序指令,在节目《秧BOT》中实现了复杂动作的精准协调,展示了现有技术对固定流程表演的适配性。
2、租赁模式打破僵局,成本断崖式下降
高昂的成本曾是文旅企业拥抱机器人的最大阻碍,但租赁模式正打破僵局。企业无需一次性投入数百万元购置机器人,而是以“租赁”形式灵活使用。据了解,在租赁市场,人形机器人日租金几百到几千元每天不等。光大证券发布研报称,宇树H1机器人以租赁模式参与演出,单台租金成本仅为传统舞蹈团队的五分之一。这种模式尤其适合中小型文旅项目,例如景区节庆活动、地方文化展演,既能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又能快速吸引流量。
此外,租赁的“硬件+内容”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如古装换肤、程式化动作等角色包定制)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服务个性化。
更关键的是,机器人无需社保、无需休息、无需培训周期,24小时工作,成为永不疲倦的“数字员工”。
二、哪些文旅场景可以率先使用上机器人
三川汇文化科技综合研判认为:结合当前机器人技术阶段,文旅行业因需求刚性、场景可控性强,成为当前技术条件下最具可行性的突破口。在实践中,应结合适用场景,优先选择技术匹配度高、商业回报快的垂直场景,在确定性的文旅场景中寻找创新空间。
具体来说:可以关注以下几个特征,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考虑上马适配文旅机器人。
·固定流程:导览服务、迎宾接待、程式化表演、安防巡逻、清洁维护等标准化服务,机器人执行精准度超人工。
高标准化的场景,具有流程固定、交互模式明确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技术实施的难度,与人形机器人现阶段的技术能力高度匹配。机器人只需沿着预设路线行走,或执行标准化动作,就能完成任务。这种“可控环境”降低了机器人对复杂感知和动态决策的需求,避开了技术瓶颈。
·明确交互:游客问答讲解、语音导览、表演互动,甚至情感化陪护伴游等场景。
文旅场景的“标准化”与“仪式感”,为机器人落地应用提供了沃土。例如,机器人可凭借精准的动作控制,能完成人类无法实现的高难度舞蹈和灯光秀;在互动体验方面,机器人作为NPC可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游客情绪,调整游戏难度或故事走向。
此外,机器人带来的“新奇体验”,游客不会因机器人偶尔的偏差或延迟而过度苛责,反而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机器人互动的视频,往往能引发病毒式传播。
·24小时待机:机器人不知疲倦
当暮色降临,续航超过48小时的安防机器人启动编码巡更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与可见光双模传感,使夜间接警响应速度缩短,巡逻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
结语
人形机器人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不仅为游客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也为文旅运营带来了效率和效益的双重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形机器人将在文旅场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黄鹤楼的诗词由机器人吟诵,当敦煌飞天的舞姿被机械臂复刻,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的本质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让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创造更极致的体验。
在这场文旅产业的大变革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机器人开始讲述五千年的故事,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文旅新时代已然到来。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