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新阶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刻考验,更是对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守正与创新角色的重新定位。
守正:坚守高等教育专业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守专业价值之正,创时代内涵之新。守正,即坚守教育的本质与初心,传承优秀文化,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高等教育规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坚持固本强基,坚守高教价值的底线。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要守住教育的根本,即立德树人。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德行的过程。高校应注重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固本强基,坚守高等教育价值的底线,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担当。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与价值观的引领。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传承文化精髓,增强文化交流的底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交流传播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承担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瑰宝。高等院校应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满国际文化交流的底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
秉持批判思维,展现独立思考的底色。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海量信息中保持专注力,甄别有价值能量的信息,提高学习生活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培养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分析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展现独特的见解与方案。
创新:赋予高等教育时代内涵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要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赋予高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新路。高等教育应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和学科建设上勇于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紧跟时代步伐,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技术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注重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型人才活力。
提升质量,回应时代需求。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压力增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应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回应时代需求和时代挑战。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教育难题。
发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要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石,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新人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鼓励跨学科培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发挥资源优势,繁荣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在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方面资源优势突出。文化创意产业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制造业、旅游业、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形态。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推动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创作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源泉。
加强文化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高等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