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虞万里《文本视野下的诗经学》(附自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2:24 2

摘要:虞萬里,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兼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出版基金專家委員,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兼職教授。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綜合研

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

虞萬里 著

中國出版集團 東方出版中心

2025年3月

作者簡介

虞萬里,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兼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出版基金專家委員,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兼職教授。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姓氏與避諱起源》等,編著《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主持整理古籍和近人學術著作一千多萬字,發表學術論文和文章二百五十多篇。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潛心研究《詩經》數十年之成果。全書是以傳世《詩經》文本為主,參證清人學術成果,兼取出土安大簡、阜陽簡、上博簡、海昏侯簡和熹平石經《魯詩》殘石所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從古史追蹤詩旨的脈絡和演變,從異文探索《詩經》文本與四家詩異同,從竹簡和石經殘石復原《詩經》篇次和什次,從《詩經》的分什追溯語詞的起源,從石經殘文和竹簡目錄探索詩派的不同,從孔門傳詩形式糾正上博簡《孔子詩論》的定名。書中每篇都指向一個不同的研究路徑,是作者在長期研究先秦經傳演變形態和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對《詩經》文本的思考。

自 序

文本,或文本學一詞,最近十多年已成爲一個熱詞。這主要是因爲出土的經典簡牘越來越多,其內容與六藝類典籍相近相似,而文字、文句甚至段落內容卻不無差異,於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要將兩者綰合起來,尋找其演蛻的痕跡。其次是漢學家用異域的文本學思想和方法來研究儒家簡牘,促使簡牘乃至傳世文獻中“文本”一詞的熱度升溫。多視角審視出土簡牘,多途徑探索文本形態,是學術繁榮興盛的表徵,但也有因忽略春秋、戰國時六藝諸子傳授形態、書寫方式、傳播途徑,而以今律古,強作解人,甚或套用公式,射覆猜謎,看似自成一説,實質卻不免與歷史真相暌違。

兩漢的今古文經本異同,在魏晉古文經學興起後,逐漸消弭,顏之推《家訓》所提及的江南、河北文本,也未必都是漢代今古文經本,陸德明《釋文》載錄的二百多家上萬條異文,雖然蘊含部分漢代今古文經本的字形,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魏晉六朝真書興起後傳鈔所產生的別字、俗字,與漢代今古文經本無關。孔穎達《五經正義》、賈公彥《周禮》《儀禮義疏》和楊士勛、徐彥等著作,保存了漢魏、六朝部分經典異説,其中有的摘錄經文,可以管窺經本一斑;有的只有説而無經文,讓人無法猜度其經文原貌。朱熹承程子之意,分《大學》爲經一章,傳十章;移易《中庸》文句而分爲三十三章,儘管陽明對朱熹的《大學》分章並不認可,且至今尚未有出土文獻來證實朱熹改本的是非,但這是宋代學者主觀上第一次對先秦經典文本的辨識復原,厥功至偉。我之所以説朱熹改本“厥功至偉”,是基於我對諸子傳授、記錄形態和先秦文本長期思考、仔細觀察而言。朱熹改本是否完全符合曾子所言及門人所記是一回事,而經典,尤其是傳記如《論語》《禮記》等因難以分別經與傳、問與答而傳鈔錯亂,又是一回事,兩者並行而不悖。經傳問答之所以難以分別,是因爲先秦書寫沒有朱墨和大小字之別,加之簡牘緯絲散亂,鈔手又未必都是學者,所以內容完整、意義連貫的文本,往往在傳鈔中被拼接錯位。

清代自顧炎武撰《九經誤字》,沈炳震撰《九經辨字瀆蒙》,所辨多在文字。逮惠棟撰《易漢學》《九經古義》,雖欲發皇漢學,推究漢代經學,也只能在文字上入手尋究,其中間涉漢代經師某作某,因爲沒有參照的文本,所論只是無數個分散而不連貫的點,無法形成一個幾何圖形。浦堂撰《十三經註疏正字》,盧文弨撰《群書拾補》,益朝著文字形音義方向發展,導致後來阮元出來主持纂輯《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另一條進路,戴震作《毛鄭詩考正》,雖也在文字訓詁上較論,但可意會其有較明確的文本指向,所以段玉裁承其緒,在《詩經小學》之後,要作《毛詩故訓傳》定本,來復原毛公《詩傳》文本。王鳴盛用三十多年時間撰著《尚書後案》,旨在發揮鄭康成一家之學,其輯錄鄭注,可以略窺鄭氏所持文本之一斑。段玉裁讀王氏《後案》,起而作《古文尚書撰異》,希冀勾勒《古文尚書》文本面貌;陳喬樅繼而作《尚書歐陽夏侯遺說考》和《今文尚書經説考》,正欲與段氏各豎旗鼓,復原漢代《尚書》今古文經文本樣貌。陳壽祺陳喬樅父子又作《三家詩遺說考》,同樣用師法家法傳承之繫聯,勾稽兩漢今文《詩》説,其於復原漢代經師文本之事業可謂大矣。晚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儼然自以爲是爲今文經本作注,但不得不歸於陳氏父子導夫先路之功。以上只是清儒陵宋轢唐,探尋漢代經學文本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而作的著作屈指難數,各有貢獻,不煩縷述。

自上世紀下半葉始,儒家經典簡帛不斷被發掘而重見天日,其中七十年代出土的馬王堆《周易》帛書,書寫年代在五經博士建立前的文帝時代;五十年代出土的武威《儀禮》漢簡,年代落在五經博士建立後、章句逐漸興盛的成帝時代。前者文字與《易》經相去稍遠,後者則與《儀禮》較爲接近。最近出土的海昏侯《詩》簡,年代適在宣帝之時,故章句的形態也初具規模。這一系列現象表明,五經博士的建立、分章析句的傳授和向歆父子的校勘,將經典的古本和今本劃分出一道界限。儘管經學博士建立和章句傳授過程中的文本變動,以及向歆校勘過程除章學誠、劉咸炘、孫德謙和余嘉錫已揭示外的細節,我們現在並不很清楚,但它似乎已經告誡我們,在比勘、分析出土與傳世經典文本時必須分別對待。

馬王堆帛書和武威漢簡之外,絕大多數經典簡牘都是戰國時期之物,當時“文字異形,言語異聲”已衆所周知,而諸子學派之傳承方式和傳寫形態,今天仍然知之甚少。取經過博士傳授、向歆校勘的文本,來比勘、研究“文字異形,語言異聲”時代的簡本,當時混亂多變的古籀字形、南北雜陳的方言方音、狹窄單一的書寫形態和茫無頭緒的傳播途徑等,都是橫貫在我們面前的溝壑。雖然我們現在很難把控這種局面,逾越這些天塹,但在比勘、研究中始終存有這樣的意識,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多考慮這些因素,試著去把控、去逾越,以彌補我們論證過程中過分簡單的缺陷,完善我們推理時的邏輯,至少要比沒感覺、無意識、不思考而置之不理、自說自話要好。

有鑒於此,我在研究竹簡《緇衣》過程中,就盡量去考慮這些因素對文本的影響。比如,爲弄清《緇衣》每章後必引《詩》《書》文句以證,且簡本和傳世本所引《詩》《書》前後互相顛倒的原因,我去追溯西周國學中的《詩》《書》教學,知道有一門是講興道諷誦言語的六語課程,由此悟徹春秋各國外交賦詩,爲達到使者的政治目的,不惜斷章取義,應是學習六語後的結果;降及戰國,普遍將《詩》《書》作爲經典格言來引述,則是聯橫合縱時勢下,溫和敦厚的諷喻風氣衰退,故必須直接用聖賢故訓來佐證觀點、加強語氣。揭示這樣一種歷史脈絡,同時結合簡牘形製,來説明《緇衣》引《詩》《書》的時代意義,以及顛倒是錯簡而非刻意篡改,無關宏旨。又如爲深究《緇衣》篇名取義及《鄭風·緇衣》詩旨,我從緇衣的製作、形製、用途入手,進而追蹤桓、武開國歷史,乃至鄭國地望及其遷徙途徑,揭示《緇衣》詩章的本義,最終確定《禮記》此篇取“緇衣”爲篇名的深意。在具體的文字疏證過程中,分析字形之外,往往多徵引清人的說法、觀點來評判、取捨,意在將學術史與經學訓詁聯繫起來。用這種方法來作“繁瑣”考證,篇幅當然冗長,這在二十多年前簡牘考釋崇尚簡約的學術風氣中,絕對是個異類,融入不到圈內。但爲堅持自己的研究理念,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述:立足於出土簡牘,檢尋近似的傳世文獻文句以證,和立足於博士傳授、向歆校勘而定的傳世文本,來審視出土簡牘,其重心不同,視點不同,思路不同,故所用方法和考證路徑也不同,當然,最後得出的觀點結論就不一定相同。

簡本《緇衣》引了《小雅·都人士》一章,但郭店簡文字完整,上博簡文字有殘缺,且與傳本《緇衣》和《詩經》文字都有差異。學者對郭店簡引文的“

”作出各種各樣的隸定和讀法,目的都是竭力想和傳世本聯繫起來,以致不管它們的韻字不協。放眼春秋、戰國之際,詩三百尚未固化,口傳意授,取此失彼,故逸詩時見於其他文獻。《小雅·都人士》五章,其前一章和後四章存在明顯的矛盾和不協調,鄭玄、服虔、孔穎達也説三家詩無首章。我綜合考慮《毛詩》的流傳、詩章的押韻和回還復沓的詩句音節等因素,將“”釋爲“人”,讀爲“仁”,以與“信”協韻。更將其與《都人士》首章合爲二章一首,將《都人士》後四章劃爲另一首,這種結論的是非錯對姑置不論,但至少是考慮到戰國《詩經》傳授歷史,解決了傳世本《都人士》和簡牘《緇衣》引詩異同的各種矛盾。

上博簡《孔子詩論》公佈後,學者多循馬承源先生所排簡序,提出自己不同的排簡方案,記得當年就有二十種左右,據說現在已近三十種。我因爲一直關注先秦諸子“傳”的傳承形態和內容,看出《詩論》是師弟子相傳文字的合抄,是將不同層次的問答抄錄在一個文本中,絶無先秦“論”的意味,所以作文申述應該稱爲“孔門詩傳”。因人微言輕,不被重視而閒置一邊是情理中事。《詩傳》中有“其歌紳而

”一句,其“”字,古文字學者都嚴格按照其構形作解,於是人各一見,互不認可。漢字確實有其嚴格的構形系統,一點一畫都有區別,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本是語用系統,不能完全用構形系統來硬套,因爲抄寫的人不是精於漢字構形系統的專家,在鈔撰、轉寫過程中,依稀仿佛,似是而非的形譌時有發生,隨處可見。“䓪”與“𦳝”一劃之差,認錯抄錯太容易。“𦳝”即“蕩”字,義爲廣大、廣遠等,釋爲“蕩”不僅句子通順,且於古文獻多有證據。《詩論》中還有“常常者華”一句,係《小雅》篇名。論者多從通假途徑作解,固然通順。先秦兩漢,因爲大部分爲口授筆錄的傳承形式,造成很多“倉促無其字”,而用同音字替代的文本,所以漢代經師用“漢讀”的方法注經作解,舒天民、戴侗率先注意到這種現象,王念孫更用“因聲求義”來徵其微、發其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先秦諸子傳授,並非只有口授筆錄一條途徑,同時存在輾轉傳鈔一途,傳鈔就無可避免會發生形近鈔譌事例。常、

、裳、棠四字雖然都從“尚”聲,用通假解釋似乎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但竹簡四字下面的構件都很形近形似,是同音記錄還是形近鈔譌,很難確證。所以古文字隸定的時候,是否需要考慮這種形近的因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好在十多年過去,出土簡牘文本中的形譌問題已越來越爲學界所重視。

例舉書中一些考證思路和細節,不是要表明我的結論正確,而是要重申這種研究思路和考證實踐,是一本於我對出土簡牘與傳世文獻研究的認識與理念。

五經博士建立、傳授和向歆校勘前後之文本有很大的差異,推尋先秦簡牘文本,又有溝壑橫陳在前,所以困難相當大。相反,漢魏石經是漢魏今古文的標準文本,雖經毀棄、沉埋而所出殘石有限,因其本身就是傳世今古文經本,相較那些出土的六藝簡牘,更能窺探兩漢今古文經學文本的異同,這就是我關注石經二十年的緣由。自《從熹平石經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一文始,我陸續撰寫了有關石經文字五十多萬,這裏只收入幾篇與《詩經》相關的文章,大致有幾個方面可以表述:熹平石經所刻爲《魯詩》,它可以校正清人對四家詩的歸派正確與否,其意義不在清人歸派對錯的比率,而是可以讓我們思考,依師法家法劃分和歸派異文之所以與魯、毛文本仍有出入,有幾種原因:一、兩《漢書》記載的師法家法有缺環,二、經師有師承的一面,也有轉益多師的特例,三、師法家法雖以文字爲基點,但更重要的是解說和篇章的長短多少,篇次的先後次序。關於篇次,羅振玉做得最多,貢獻最大,我所撰《〈詩經〉今古文分什與“板蕩”一詞溯源》《熹平石經〈魯詩·鄭風〉復原評議》及《由海昏簡與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三篇,是在羅振玉《集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完整復原,並盡可能聯繫文獻和史實,揭示今古文和師法家法文本背後的歷史。把握了師法家法文本在段落、篇第上存在差異,就可以理解漢代今古文和不同師法的文本爲什麼可以共用一個異文,而同一家法的文本何以也有不同的異文,説明今古文和師法文本雖以文字異同爲基點,但決不僅僅限於文字異同,在文字之上,還有文本篇幅長短,文本前後錯簡以及由此引起的解説差異等等。總之,漢代接受戰國多途徑傳下來的文本,在今古文對立、傳授和共生過程中的細節之複雜遠超乎我們想象。知道了漢代文本的復雜性,再去看清人就異文論古今,我們確實前進了一大步。但這不是我們比清儒聰慧,而是拜出土文獻之賜。假如惠、戴、段、王看到簡牘和石經殘石,以他們的功力,應該會揭示出比我們更多的東西。

由西周經春秋而戰國下至秦漢,漢字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經典、諸子文本的異文,可以說因人、因地、因時,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追溯雜亂紛繁異文的來歷,必須定位到時間和空間交匯的一個點,只是歷史場景的缺失和年代的久遠,將有時空定點的立體異文壓縮成一個扁平的面。《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對《釋文》一千組異文進行考證,揭示了一批毛公、鄭玄、王肅之注和其他籀篆隸楷興替時所產生的異文,這也算是追溯到了一組異文產生的時空交匯點——這個點是否前有所承又是另一回事。由此反思,僅僅從一組組異文去分別今古文、家法師法,從而漫議文本,雖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並沒有追到源頭。清人在經典異文的海洋中蠡測今古文和師法派別,是歷史的局限,不能過分苛責。今天我們如果仍然局限於以異文論今古文和師法家法之文本,則不免作繭自縛,畫地爲牢。

探究先秦或兩漢的經典文本,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詞彙比較工作,由六朝《毛詩》傳鈔中產生的異文,可推知同一師法的不同經師傳鈔傳授也會產生異文,故重要的是要探尋先秦諸子傳授方法、書寫形態和派系脈絡,所以,文本研究的功夫更在文本之外,即師承傳授、不同字體傳鈔和多頭流傳的歷史背景。

本書所收雖是我所寫有關《詩經》的散篇文章,但其研究指向大多是《詩經》在戰國到六朝傳授、流傳中的文本,是我的“文本”理念的具體實踐。在這一點上説,它雖無專著章節之名而有專著之實,所以用“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來統括。由於文章的撰作時間比較長,注釋格式和用書都不統一,這次由張林宇、盧海燕學棣通讀全書,改正譌誤,並按出版社要求做了統一處理。馬濤教授讀《由海昏簡與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校樣,補充了我漏引的二塊熹平殘石文字。老友光陽兄爲書名題簽,使小書增色。責編肖春茂先生微信、電話往返商榷,匡助良多。在此一併致謝。

2024年12月16日於榆枋齋

目 錄

總序

自序

《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

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

上博《詩論》簡「其歌紳而蕩」臆解

由《詩論》「常常者華」說到「常」字的隸定

——同聲符形聲字通假的字形分析

《孔子詩論》應定名為「孔門詩傳」論

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

簡本《緇衣》引《詩》考

——兼論前賢以師承和異文區分四家《詩》之利弊

由海昏簡與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

——以《小雅》「《嘉魚》《鴻鴈》《甫田》」三什為中心

熹平石經《魯詩·鄭風》復原平議

——兼論小序產生之年代

《詩經》今古文分什與「板蕩」一詞溯源

《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

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

——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

董逌所記石經及其《魯詩》異文

清以前之三家《詩》研究鳥瞰

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齊魯韓三家詩釋》初探

春秋戰國的經典文本由諸子百家各自傳承、取捨與重組,早已一源十流;漢代經師因校勘而捨棄,猶存師法家法異同;魏晉紙張普及,今文古文合流,滋生隸楷俗譌之別:文本的研究,必須深究其背後複雜的歷史。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来源:章黄国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