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摄影艺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借院里2019年重新“三定”之机遇改名的,目的是实现研究对象的内容扩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影像维度——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2021-2022)
主编|李树峰
副主编|阳丽君李镇
执行主编|王温懿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760-2
本书为202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立项号:2024-2-31)
序言
文 |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摄影艺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借院里2019年重新“三定”之机遇改名的,目的是实现研究对象的内容扩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自改名以来,向院里申请课题获批,举办"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自2021年起,研究所联合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邀请摄影与影像学、数字艺术创作和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跨学科、有深度、高质量、开放性的学术论坛,推动中国摄影与数字艺术“三大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3月,“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17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学界深入讨论。
按照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预定计划,出版文集《影像维度——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2021-2022)》,整合2021年至2022年主讲人发言内容,将两年间共12期内容的文字稿整理出版。
总体阅读这些文章,我认为论坛文章做到了学术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学术性来自策划和选题的出发点,是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学术建设目标——摄影与影像学、数字艺术学的出发点和站位;专业性来自我们所邀请的演讲嘉宾的职业状态和成果,他们都深处业态之中,熟稔其中规律,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发声,自然有专业深度;前沿性来自所邀请嘉宾相对年轻,且问题意识强烈并愿意将正在思考、研究的成果或半成果拿出来分享,也许业态中未充分展开的问题有些时候论述不透,但其新鲜出炉的思想性和争鸣性强,热气腾腾的状态倒是我们业界学术研究所喜欢的常态。
我本人希望这个论坛在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下,一直坚持下去,成为学术品牌;也希望论文集是个开头,以后自然排序出版。
目录
摄影的学科建设/1
李树峰|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的设想
计卫舸|困惑与坚守——高等摄影教育变局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思考
数字艺术中的影像/26
刘窗|声音是货币吗?
杨北辰|尺度决定者
影像与视觉文化/44
吴琼|照片的使用价值:艺术品照片与艺术史研究
李洋|为什么摄影不是图像?
纪录影像与中国精神/83
张同道|纪录影像:真实的风景
金铁木|纪录历史影像:关于中国的文化想象
摄影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102
钟建明|创新理念下的手工摄影新发展
对话人|沈忠海
朱炯|断裂与重逢——湿版媒介考古与当代创作研究
对话人|刘杨
摄影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132
王川|摄影,从学科建设到专业设置的问题思考
贾方|当代摄影的生态与摄影教育反思
李小舟|影像的边界与高校摄影教育
吴毅强|跨学科背景下的摄影教育思考
史鹏飞|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当代摄影教学思考——摄影是什么
王帅|何以抵达自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学实践
苏晟|摄影专业的课程组建设现状与问题——以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教学为例
邓岩|新的成像媒介和读图逻辑对摄影教育的影响
刘晓霞|摄影教育理念的共性与个性
评议人|鲍昆、李树峰
跨媒体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175
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
高世强|近未来视域下的山水影像实践
影像与历史构建/203
孙红云|非虚构影像:证据和修辞之间
祁林|技术导向路径与艺术理论建构
媒介生态演进与青年文化嬗变/230
谷雨|视频化浪潮下面向青年群体的新媒体传播
尹一伊|数字粉丝与算法文化:媒介技术视角下的的中国粉丝文化嬗变
技术发展给摄影带来的观念突破/257
唐东平|摄影,走向未来——不断生成中的摄影与摄影人文化身份的转变
张辉|多媒介时代的摄影创作之路
数字时代影像与科技的融合与创新/291
徐迎庆|学科交叉与设计创新(以影像与视频分析的创新为例)
金江波|摄影与社会空间
新时代·新视界——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308
第一部分:摄影与影像
李树峰|这十年——对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的回顾
托尼·布朗|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摄影——一个后数字时代
董冰峰|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
第二部分:媒介与技术
杨梦娇|严肃地思考NFT摄影?——以贾斯丁·阿维萨诺为例
车致新|可见的幽灵——重思媒介、幽灵与可见性
杨宸|“电影犹如意识”与麦茨式影院的“崩溃”——谈谈斯蒂格勒的电影思考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