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冷知识:“上下九、十八甫”这些西关名字是怎样来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12:37 2

摘要:“上下九路”,曾经和北京路一样,是游客来广州必逛的商业街。走进这里,骑楼林立,老字号密集,小吃飘香,既有广州的烟火气,也有历史的沉淀。但你可能不知道,“上下九”这个名字其实并非自古就有,它的名字经历了悠久的演变。

“上下九路”,曾经和北京路一样,是游客来广州必逛的商业街。走进这里,骑楼林立,老字号密集,小吃飘香,既有广州的烟火气,也有历史的沉淀。但你可能不知道,“上下九”这个名字其实并非自古就有,它的名字经历了悠久的演变。

早在6世纪,广州的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商业聚集区。 印度高僧达摩曾在这里登岸传教,因此,这一带被称为“西来初地”,寓意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地区渐渐成为商贸活跃之地,逐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西关”繁华地段。

到了1927年5月,西关上九甫与下九甫新马路正式由市政当局开放。 当时,这条新马路全长约10,800英尺,宽度在60到80英尺之间,是广州的主干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商业与交通功能。这一开通标志着“上下九”作为商业区的起步,至此,上九甫与下九甫这两个区域的名称逐渐为人所知,成为广州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最初这片区域并没有被称为“上下九”。“上下九”这一名称,直到较近的几十年才正式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步行街名称。最早,这里是被称为“第九甫”,其中的“甫”字是广州特有的地名后缀,用来命名那些商铺林立、商贸繁华的传统街道。

而“甫”字的来源,至今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粤语中“铺”或“埗”的音变,指代商铺或水边地带。也有观点认为,这些“甫”源自明清时期广州商人自卫组织“铺”,后来简化为“甫”;还有说法则认为,简单的“铺”字写久了变得不方便,就逐渐演变成了“甫”。

广州老城区里像第七甫、第十甫、第九甫这些街道,都是采用这种“甫”命名方式的。而“第九甫”因为街道较长,人们便顺口将其分为上段和下段,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上下九”这个名称。

“甫”字街道不仅仅是商铺集中的地方,它们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广州人至今还传着一句话:“杀人十八甫,填尸六脉渠。”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虽然听起来像小说情节,却真实反映了广州在历史上的血腥时刻——明末清初时的屠城事件。清军攻入广州后,在西关十八甫一带展开了大屠杀,尸体多到被倒入六脉渠,血水漂浮,臭气熏天。这段历史,在广州人心中,成了永不磨灭的创伤。

而也正是这些“甫”字街,在战火之后,重新被生活一点一滴地填满。街头巷尾,不再只有创伤记忆,更有市井人间。


“十八甫”原指的是沿西濠两岸排列的十八条老街圩,最早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明代。它们后来各有特色:第二甫专卖刀剪,第七甫曾是报馆集中地,下九甫满街是绸缎庄,十八甫的茶楼更是茶香满溢。

这些街道,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地,更是老广州人生活的缩影。茶楼里,几盏茶,几声笑语,几本报纸,便是日复一日的节奏。你可以在这里喝到点心,遇到熟悉的面孔,仿佛时间也在这里稍作停留。

即便历经浩劫,广州人依然在废墟中重建生活。到了清末民初,十八甫与上下九逐渐发展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骑楼建筑沿街而立,百年老字号如陶陶居、莲香楼等相继开业,不仅可以买金银珠宝,也能吃早茶、听粤剧,烟火之中见乾坤,生活中藏繁华。

不过,进入21世纪后,老街的光环开始褪色。随着地铁开通、新商圈崛起,年轻人流向珠江新城、天河、琶洲等区域。上下九逐渐沦为游客打卡的消费景区,本地人越来越少来,生活气息也开始稀薄。一些老字号关门停业,一些变成了表演式商铺,像穿着古装给手机镜头看的舞台。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近年来,广州对老城区的保护和更新逐步推进。永庆坊的改造就是一个转机——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又引入咖啡馆、文创店、小剧场,重新吸引年轻人驻足。


而老字号陶陶居总店也在翻新复业后,以更开放的空间、更具文化感的非遗展示重新出发,不再只是喝早茶的地方,而是通过开放式厨房、非遗展示、文化展板,让饮食成为一种体验。

上下九和十八甫,不该只是游客拍照的背景板,更应该重新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复兴的关键,不是流量,而是“留人”。当这里能再次让人住得了、逛得起、吃得香,它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那些写着“甫”字的街,不只是地图上的名称,它们是广州人文化身份的坐标。城市的灵魂,从不只在写字楼和玻璃幕墙里,也藏在一盏茶、一碟点心、一条骑楼长巷的傍晚里。

来源:羊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