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大授衔,在当时可是轰动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全球的各大媒体都十分关注。为了能够办好这次大授衔,授衔工作历时数年之久,对开国将帅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许多人的评衔,都得到了毛主席的重点关注,其中就包括陈奇涵。
1955年大授衔,在当时可是轰动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全球的各大媒体都十分关注。为了能够办好这次大授衔,授衔工作历时数年之久,对开国将帅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许多人的评衔,都得到了毛主席的重点关注,其中就包括陈奇涵。
大授衔前夕,毛主席仍在为此事操劳,反复过目开国将帅的名单。对于这份名单,毛主席早已经了然于胸,因为很多将军的评衔工作无法定下来时,都会送到毛主席的案头,让毛主席来拍板。因此,毛主席对于绝大多数将军的评衔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在看到陈奇涵的名字和军衔时,却罕见的动怒了,称陈奇涵没将他放在眼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毛主席看到陈奇涵在名单中被列在了中将一栏之中,而毛主席认为他完全具备上将资格,评中将衔显然是低了。
陈奇涵虽然读书不算多,但能力着实出众。早在陈奇涵19岁那一年,就在老家兴国县办起了一家名为“望前路”的小学,专门接收兴国县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读书,在老家人心中有了不小的威望。
后来军阀混战,陈奇涵深知教书育人这条路走不下去,便投笔从戎进了军校,毕业以后先后加入了赣军和粤军,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十分钦佩。国共合作以后,毛主席当时负责皇甫军校招生,曾在军阀部队担任过营长的陈奇涵,在此时与毛主席相识。
听毛主席讲了共产党的新思想以后,立刻被这种全新的革命思想所折服,遂决定加入共产党。毛主席慧眼识人,对陈奇涵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陈奇涵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入党后在老家兴国县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拉起了一支队伍,不仅发起赣南起义,还建立了赣南苏区。
此后,陈奇涵更是率领当地部队,积极配合红军前往赣南,对当时的红军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了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这一点与后来长征结束时,徐海东帮助红军的情况差不多。正因为这一点,毛主席对陈奇涵的举动十分感动,得知陈奇涵的情况后,更对陈奇涵的能力表示赞赏。
毛主席对于战略决策素来高瞻远瞩,对于用人更是慧眼识珠。只不过,当年的陈奇涵还是一个旧军阀部队出身的军官,在我军之中尚无任何建树,毛主席只能给他指一条回老家发展的路。但如今,陈奇涵不仅发展出了自己的队伍,还建起了赣南苏区,能力有目共睹。
再加上红军最危急时刻,能够主动挺身而出,这份胆识也远非一般人可以相提并论。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主动任命陈奇涵为红四军的参谋长。毛主席的这次任命可谓是不拘一格,要知道陈奇涵毕竟没上井冈山,如今却出任红四军的参谋长,可见毛主席对陈奇涵的器重。
不管怎么说,能够得到毛主席的赏识,在红四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总归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但陈奇涵听了毛主席的任命以后,却赶紧去找毛主席,竟然主动推辞起来,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带着几百人与敌人在山里周旋尚可,出任上万人的红四军参谋长可能资历不足,能力不够。
从这一点来看,陈奇涵一直以来都是低调行事、谦虚做人的性格。但陈奇涵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自然不会轻易放掉这么一位军事人才,最终轻轻拍了拍陈奇涵的肩膀,表达了自己对陈奇涵的信任。
陈奇涵以前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如今自然也不能辜负毛主席的信任,便将红四军参谋长的担子挑了起来。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陈奇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毛主席的信任没有错,而且职务也一再提升,先后在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都担任过要职。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来看,陈奇涵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在军中的发展一定会非常好。但在全面抗战打响时,毛主席却突然找到陈奇涵,准备调他去绥德警备区担任司令员。陈奇涵想也没想,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毛主席,直接去赴任了。
毛主席为何突然调陈奇涵去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说到底其实还是重视。因为早在抗日时期,毛主席就已经意识到了未来抗战胜利后,东北对于解放全国的重要性。而绥德警备区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延安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上,战略地位很重要。
绥德警备区入过经营不好,事关未来抢占东北的布局,所以毛主席派陈奇涵过去坐镇,其实是对陈奇涵的一种重视。陈奇涵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也充分体现出了陈奇涵的大公无私,出任司令员以后更是尽职尽责,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
只不过,国民党绥德县县长何绍南却见不得陈奇涵好,经常与陈奇涵搞摩擦。陈奇涵是亲自拉起过队伍的人,带兵打仗绝对没问题,更何况对付一个何绍南的县大队?但鉴于当时的合作情况,以及虎视眈眈的日军,若此时出手会十分不利,丢了绥德警备区更会辜负毛主席的信任。
因此,陈奇涵派人暗中搜集何绍南的私收贿赂和搜刮民脂民膏,以及强抢民女的证据,并公之于众,不动一刀一枪就收拾了何绍南。与此同时,日军趁机向绥德警备区发难。陈奇涵却丝毫不乱,直接安排人在黄河浅滩位置设防,又等日军半渡而击,打得日军落荒而逃。
抗战胜利以后,陈奇涵又按照毛主席的意思,直接带兵进了东北,在东北历任要职,许多大型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战功卓著。对于陈奇涵的功劳,毛主席自然是最清楚的,他的资历和战功更是有目共睹。
而且,陈奇涵当年在长征期间,家人全都被敌人残害。陈奇涵惊闻噩耗,强忍着悲痛,继续跟随革命队伍长征。因此,对于家人牺牲之痛深有感触的毛主席,谈及陈奇涵评衔之事时,最初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让陈奇涵给自己评衔。
毛主席的意思是,让陈奇涵评上将军衔,却没想到陈奇涵给自己评了个中将军衔,一番好意对方没能理解,气得毛主席称陈奇涵没将自己的话当回事儿。
毛主席生气归生气,但还是叫人给陈奇涵叫去了中南海。陈奇涵见了毛主席以后,仍然认为自己评中将衔即可,令毛主席见状也忍不住苦笑起来,直接给陈奇涵定了上将军衔,理由是他为革命立下的功劳大家心中都有数。
来源:野史日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