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年初,一则“男方起诉要求返还28万彩礼”的新闻引发全社会广泛热议。这一看似寻常的民事纠纷,实则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在追求性别平等进程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
去年年初,一则“男方起诉要求返还28万彩礼”的新闻引发全社会广泛热议。这一看似寻常的民事纠纷,实则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在追求性别平等进程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
在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观念激烈碰撞的当下,如何精准界定彩礼的法律属性与社会意义,已然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标尺。
我国最新的《民法典》司法解释针对彩礼返还作出了相关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却衍生出微妙的法律悖论。将“共同生活”作为彩礼返还的判定标准,在客观层面上,似乎默认了性关系与经济补偿之间存在某种对价关系。
以某基层法院2023年的数据为例,高达72%的彩礼纠纷案件,均以“未共同生活”为由判决全额返还彩礼。这一现象无疑引发了关于物化女性的隐忧,彩礼本应是承载祝福的传统习俗,却在这种判定逻辑下,被赋予了浓厚的经济交易色彩。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对于彩礼的认知存在着巨大鸿沟。某社会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68%的受访者坚定地认为彩礼是“对女方家庭的补偿”,而在城市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仅为29%。
这种显著的认知差异,直接导致同类彩礼纠纷案件在不同地域的法院,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法律追求的是公平与公正,力求在不同地区实现同案同判,但彩礼认知的城乡差异,无疑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整体社会层面来看,2023年全国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涉及彩礼的案件数量同比增加17%。这一增长趋势,深刻反映出传统习俗在现代法治框架下所遭遇的适应性危机。
传统婚俗中的彩礼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法治观念的不断强化过程中,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使其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舆论场中,彩礼争议不幸被某些商业力量恶意扭曲,沦为吸引流量的工具。在某直播平台上,数据显示“女性成长”类主播中,竟有43%同时经营美妆、保健品带货业务。
他们在直播过程中,常常使用话术将“高额彩礼”与“女性价值”强行绑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煽动女性对高额彩礼的追求,进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
网络监测发现,诸如“天价彩礼是女性觉醒”等极端话题标签的传播量,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达到峰值,而这一时间段恰好与电商营销周期高度重合。
这一现象充分表明,部分商业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利用彩礼争议制造极端话题,误导公众舆论。这种极端话语的蔓延,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对年轻群体的影响更为深远。
在00后女性受访者中,有52%表示曾受到“不要彩礼就是倒贴”等网络言论的影响。这清晰地反映出商业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对年轻群体的婚恋观念产生了渗透,误导了他们对彩礼以及婚姻的正确认知。
彩礼现象绝非孤立存在,其本质是深层社会问题的外在表征。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金额与当地人均GDP的比值竟然高达15:1,这种畸形的经济补偿机制,如同一面镜子,无情地映照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积弊。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彩礼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经济损失的补偿,然而过高的彩礼金额,却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甚至陷入债务困境。
反家暴组织的调研显示,在彩礼纠纷高发地区,妇女的维权意识普遍薄弱。仅有19%的受访者清楚知晓《反家庭暴力法》的具体条款。
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教育缺失在彩礼问题上所产生的恶果。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女性在面对彩礼纠纷以及可能出现的婚姻暴力时,往往处于被动和无助的境地。
某中部省份的调查发现,68%的收取彩礼家庭,将这笔资金用于儿子的婚姻支出,从而形成了“女儿彩礼补儿子婚房”的恶性循环。
这一现象凸显了社会保障的缺位,在一些地区,家庭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导致部分家庭将女儿的彩礼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用于解决儿子的婚姻和住房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构建健康两性关系、推动性别平等需全社会系统改革。法律上,建议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禁止以婚姻为名的财物交易,切断彩礼与婚姻的强制关联。
河南某县将彩礼限额纳入村规民约,婚约财产纠纷降41%,凸显制度规范的有效性。
教育领域要推进去性别化教育。深圳某中学开展“性别平等课程”,经教育学生对传统婚俗的批判性认知提升37个百分点,助力更新社会观念。
经济赋权对破除彩礼陋习意义重大。云南某县妇联的“女性创业扶持项目”使参与妇女平均收入涨2.3倍,当地彩礼纠纷同比减少62%,体现女性经济独立可弱化对彩礼的依赖。
文化重构同样关键。浙江某地创新“新婚俗集体典礼”,以家风传承代替财物交换,90%参与新人选择零彩礼,彰显文化创新推动婚俗改革、促进性别平等的潜力。
当我们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审视彩礼争议,其本质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对话。2023年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已将"婚俗改革"列为重点任务,这提示我们:真正的性别平等,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叙事,在法治框架、经济结构、文化心理等多维度寻求突破。
正如某社会学家所言:"评判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只需看它如何对待婚姻中的财物交换——是将其作为情感的见证,还是异化为人的标价。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