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男子“意外”染艾,背后原因是啥?防艾知识你了解多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9:18 4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苏州,一位年仅35岁的健康男性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HIV)。

他没有高危职业,没有纹身,也从未接受过输血,自认为是“低风险人群”,却最终确诊为HIV阳性。

医学调查显示,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3个严重的认知误区,而这些误区,不仅是他的悲剧源头,更是当下许多普通人极易忽视的健康陷阱。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艾滋病并不会因感染后立即发病,而是经历一个潜伏期,平均可长达8-10年,期间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HIV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量感染者是在自认为“安全”的行为中被感染,例如共用剃须刀、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非法采血或纹身等。

苏州这位男子的问题就在于,他错误地认为与配偶一对一关系等同于绝对安全,忽视了婚外性行为的风险控制,此外错误地相信对方“看起来健康”就代表无传染病,以及未定期进行感染筛查。

HIV感染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乏力、低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劳累所致。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体重减轻、皮肤病变、反复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肺结核、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在存在高风险行为之后,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

目前,艾滋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患者可以长期控制病毒载量,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ART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Undetectable),从而大幅度降低传播风险。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所有确诊患者均可免费获得抗病毒药物治疗,但需遵医嘱坚持终身服药,每日按时服用,严禁自行减药停药。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肝肾功能等指标,注意营养均衡、规律作息、避免感染。

尤其要注意心理干预,预防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配偶或伴侣应共同接受咨询与检测,必要时可采取暴露后预防(PEP)或暴露前预防(PrEP)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提高风险意识,采取科学防护措施。性传播是当前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95%。

因此,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此外,避免共用注射器、刮胡刀、美容器械等也非常关键。

对高风险人群,例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群等,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常规筛查。

饮食方面,HIV感染者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为主,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帮助提升免疫力。

中医调理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黄芪、人参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材,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可提高患者抗病能力。

规律锻炼,如快走、瑜伽、太极等中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缓解情绪压力。

近年来,医学研究在艾滋病治疗与预防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3年,《柳叶刀HIV》期刊发布研究表明,新一代长效注射型ART药物Cabotegravir与Rilpivirine每两月注射一次,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临床应用,显著改善患者依从性。

此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也在探索中,试图通过切割病毒DNA达到潜在治愈的目标,尽管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令人期待。

我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存活HIV感染者达125万人,年新发病例仍维持在8.5万例左右。

其中,25-35岁的年轻人群是感染的高发群体。这说明在知识普及与行为干预上仍有巨大空间。

公众对“艾滋病只与道德沾边”的错误观念,使得许多人讳疾忌医,延误诊断,增加传播风险。

健康观念的更新,应建立在科学与理性的基础上,而非道德评判。

日常生活中,若怀疑自己曾接触高风险行为,应在72小时内前往疾控中心或综合医院感染科进行PEP暴露后预防。

PEP是一种短期抗病毒治疗,可在病毒进入体内初期抑制其复制,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但必须在暴露后72小时内启动,效果与启动时间密切相关。

对于家庭护理,若家中有HIV感染者,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尖锐物品,妥善处理患者血液污染物。

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在无破损皮肤接触下不会传播病毒,可正常共用,避免过度恐慌和歧视。

在医疗操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患双方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报告》,到2030年全球艾滋病可能实现“功能性消除”目标。

这意味着,在可控范围内减少新发感染、降低传播率、提高治疗覆盖率。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政府政策的支持、医疗系统的协同配合。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忽视与歧视。苏州这位男子的经历提醒我们:健康不是靠感觉,而是靠科学守护。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每位读者点亮一盏健康的明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回归理性、信任医学、关注自我与家人的身体安全。

参考文献与权威资料来源:

1. 国家卫健委《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控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