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前,参加某汽车品牌年会,品牌VP得意地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品牌部发布了200多篇公众号推文,制作了100多支宣传短视频,累计曝光量高达50亿次。”
春节前,参加某汽车品牌年会,品牌VP得意地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品牌部发布了200多篇公众号推文,制作了100多支宣传短视频,累计曝光量高达50亿次。”
我不禁询问身旁的汽车销售负责人朋友:“这些数据转化成多少实际订单了呢?”他无奈一笑:“说实在的,这些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实际作用不大。”过去几年,我接触过众多汽车企业,发现90%的品牌团队都在做着 “伪工作”:在汽车论坛发布大量水帖,只为营造热门假象;公众号频繁更新却从不提及购车优惠和购买渠道;宣称营销效果出色,实际投入产出比很低。一位业内资深的汽车营销顾问透露:75%的汽车品牌策划重点都放在提升品牌格调上,忽视销售转化;92%的营销活动核心目标是成为行业经典案例,而非提高销量。
“品牌部”正逐渐成为企业的巨大成本负担。某新兴汽车品牌去年营收20亿,品牌团队一年花费就达2亿,占比超10%,其中85%用于难以评估效果的品牌形象推广。品牌推广效果依赖销售业绩,卖得好就归功于品牌宣传,卖不好就指责销售不力,导致部门间严重内耗。
品牌调性阻碍销售
某传统汽车品牌计划开拓高端市场,拒绝了与热门电竞主播合作推广新款运动型轿车,认为电竞主播形象与品牌高端、商务的调性不符。结果竞品与该主播合作,直播期间订单量突破500台,而该品牌同期举办的高端品鉴会,收获的订单寥寥无几。
盲目套用营销方法
汽车品牌部各环节常盲目模仿成功案例,却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比如某品牌看到竞品通过跨界联名艺术展获得关注,也跟风举办类似活动,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改变了产品宣传方向,导致目标客户群体认知混乱,销量下滑15%。还有的品牌在制定营销计划时,照搬豪华品牌的饥饿营销策略,却因自身品牌影响力不足,引发消费者反感,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过度依赖媒体关系
某知名汽车品牌每年投入5000万用于媒体公关,与各大汽车媒体保持密切合作。然而,当旗下一款车型被曝光存在安全隐患时,之前关系良好的媒体却没有一家率先发声帮助澄清,反而在竞争对手的推波助澜下,负面舆论迅速发酵,引发大量车主退订,最终该品牌不得不召回问题车辆,并花费巨额资金进行危机公关。
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购车决策快速变化、传播环境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品牌团队不能再肆意挥霍资金,却对销售业绩毫无助益。
重塑理念与合作
摒弃打造老板个人IP的想法,转而开展工厂开放日活动,邀请潜在客户参观汽车生产流程,让客户亲身感受产品品质,实现口碑传播。辞退那些不了解汽车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老公关,终止与只追求艺术效果却忽视市场需求的创意供应商合作。
创新传播与考核
采用基础VI设计结合用户创意的模式,发起设计汽车主题表情包的活动,让用户参与其中,在娱乐互动中加深对品牌的印象。调整品牌考核标准,用“搜索热度关联度”代替“品牌认知度”,以“购买转化率”取代“品牌好感度”,把考核重点从“曝光量”转变为“实际销售引导效果”。
融合公关与营销
将公关工作与网络营销技巧结合,安排专人在汽车论坛、社交媒体评论区挖掘潜在客户线索,及时回应消费者疑问,引导购买意向。
变革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当下,汽车品牌必须以营销为导向,注重实际销售转化。品牌人员要像销售人员一样,有效地推广品牌价值,为销售团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来源:王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