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段开头必须加一句名言,或是对仗句,或是首长语录,然后演绎几句,再开启下一段,又是名言,又是演绎。
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有什么区别?闲暇中,随便罗列了几点。
1
每一段开头必须加一句名言,或是对仗句,或是首长语录,然后演绎几句,再开启下一段,又是名言,又是演绎。
这就是很多中小学老师的八股写法。整篇文章全是空话套话。
大学老师哪有这样写文章的啊。
2
叫自己的老师就是简单的“教师”,而不是包装成“人民教师”;自己是教师就是简单的“教师”,也不要包装成“人民教师”。
素颜的“教师”两字挺好了,可是不少人喜欢用“人民”两字包装一切,包括包装“教师”成“人民教师”,觉得这么一包装瞬间就光荣起来,高大起来。岂不知“人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学术的术语。
我还发现,在一些行文中,小学中学老师喜欢自称“人民教师”,一种明显的自我美化,倒是大学老师很少自称“人民教师”,也不怎么让学生这么称呼自己,慎用“人民”包装。
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是如此?
未必吧。
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教授就喜欢用“人民”,不过,他不是包装“教师”,而是包装“经济”——
人民经济!
3
老师是体制内人吗?大学老师大多不说自己是体制内人,并且有时批评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许多中小学老师又以“体制内自居”,私下里聊天,他们常说“我们是体制内人,有人管着,不敢乱说”。
看社交平台,很多中小学老师转发和点赞的是“联播体”的新闻内容,是官方平台;很多大学老师转发和点赞的,还有自己的原创稿件多是民间立场。
这就是认知上的一种成长路径:越高的站位,越是民间立场,越是个体立场!
4
四年前,看到一则新闻,深圳的一个中学招聘老师,应聘者一半是博士。与其说博士往学校跑,热爱教育,不如说博士往体制里跑,热爱体制。
体制吸附能力强,社会或民间的吸附性就差,而在有的国家里社会和民间活力强。
5
有一天,一个人给我留言:如何区分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挺乌克兰的多,中小学老师挺俄罗斯的多。
细想想,确实如此。
6
教授究竟长什么样?
我刚到北京在一家小学当勤杂工,天天看到小学老师,也天天能碰上隔壁中学的老师,但还没见过大学教授呢,就想象着教授到底是啥模样。
没多久,我就去听北师大教授的课,一连好几堂课,终于有了教授的印象:普通话大都不好,比起北京中小学老师的普通话差得远,穿着很随便,走路不是很端正,单看外貌像是一个老工人或是老农民。嗯,大学教授看着不如中小学老师有“文化模样”!
现在想想,教授未必一定穿着朴素,可以穿得好一点,说来教授的穿着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他的学识和为人。
7
有时和人聊写作。有人说,自己上中学时作文写得好,作文常是范文,语文老师在班上读了好几次呢。可是,你现在看他的文字并不好,甚至是假大空。还有人也说自己中学时作文好,老师在班上当范文读了好多次。你现在看他的文章也是非常好。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两种情况?关键是中学的语文老师,前一种老师很可能一直误判作文。
你中学时的作文到底好不好,碰上大学老师就知道是真好还是假好。
8
20年来,中国的“巨大进步”当是普通话的巨大进步。
刚到北京我在一小学当清洁工,偶尔出入中学和大学校门,感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普通话逐层下降,听了一些北师大北大老师的课,那个口音重啊,与甘肃乡下人有一比。而现在高校年轻老师口音重的少之又少。
不过,比起思想的进步,普通话的进步其实是可有可无。
9
小学毕业时5毛,初中毕业时1元——有些同学就撺掇着跟班里的每一个娃娃摊派钱,说是给老师买烟买酒买汽水还买瓜子和甜糖,款待一顿老师就毕业。
那时我穷得叮咣响,1分钱掏不出来,5毛钱1元钱逼得家里团团转。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积极摊派钱给老师送毕业礼的,往往是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学生。
反过来,我见识过几个大学老师,他们每学年请自己的学生吃饭,特别是请一些贫困生吃饭,鼓励一下他们。
10
我还没出远门时,一次步行去县城,山路上一个老头对一个年轻人满是夸赞地说,你背的古诗多得很,以后到城里能和文化人说上话。那年轻人听了满意地笑。
我现在以个人经历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农村年轻人单单背的古诗多,极大概率是和城里的文化人搭不上话,相反,倒是和城里工地上的农民工或其他工人,还有中小学老师容易搭上话——我在北京不同时间段,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和城里正式工人、和中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以及同等大学老师的文化人接触过,对古诗最单一熟稔的就是工地上的农民工和其他工人或中小学老师,而那些大的文化人多数是现代人文社科背景,即使研究古代历史的也有较多的现代人文储备。
我朋友圈里有十几个教授和同等教授水平的文化人,没有一个是用古诗“勾搭”上的。
来源:昕媛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