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清明祭祀最大的意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16:39 1

摘要:对于清明上坟,笔者之前的岁月是有一段留白的,小时候跟随家人上坟是将其当作一个乐趣,纯粹是去玩耍。长大后随着外出上学、工作从此就与上坟这件事告别。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又感觉到了上坟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这几年总是抽出时间回老家去上坟。

文 / 子玉

今天是清明节,就不更新文章了,与大家讨论一下对于清明节的看法。

对于清明上坟,笔者之前的岁月是有一段留白的,小时候跟随家人上坟是将其当作一个乐趣,纯粹是去玩耍。长大后随着外出上学、工作从此就与上坟这件事告别。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又感觉到了上坟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这几年总是抽出时间回老家去上坟。

人的行为总是随着认知、观念的转变而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笔者对于上坟这件事的做法就是典型。

至于笔者的观念为何会发生变化则是由这几个原因所促成的。首先,上坟这件事是我们与逝去的亲人唯一能够发生深度链接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亲人的思念几乎就是周期性的,亲人的影子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当猛然惊醒之后,每每留下的又总是怅然。

人呀,终究和过去无法割舍,一生都在和历史纠缠。

所以,清明就是我们再次走近他们的最好时间。

其次,上坟也是一个自我解压的过程。当下,我们其实是被许多世俗惯性裹挟着前进的,焦虑似乎也成为了常态,而上坟的过程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暂时隔离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己交付给大自然,将其设为我们与逝去的亲人隔空“交流”的时间。虽然亲人已经不再,但这段隔空“交流”的时间依然可以疗愈我们内心的伤。

人呀,总要给自己放个假,总要抽出时间修复一下我们的内心系统,而每年的上坟就是最好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清明还是加深我们对家风理解、铭记家风的最好时机。这几年,笔者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家庭于个体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难道仅仅是物理生命的“生产者”吗?

经过深度思考,笔者认为,家庭长者用他们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事作风所营造出来的场域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家庭中如果干净、朴素、淳朴、善良这些正向的基因的浓度比较高,那么其场域也必然是正向的,如果再加上一丝书香气,那么子孙后代成才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些在学业、事业、德行上都比较成功的人他们家庭的场域肯定是正向的。这个世界已经无数次验证了一个理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发展上限,家庭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个体的命运前途

所以,如果你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如果你的为人被世俗所肯定,那么,你必然首先是吃了家风的红利,你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家里的长者,不管是健在的,还是已经逝去的,正是他们的语言、行为营造了一个正能量的场域,然后成就了现在的你。

你以为家庭只是养育了你的物理生命,其实相比物理生命,精神系统的构建、生成才是家庭对于个体最大的贡献。而人行走江湖靠的就是这一套原生系统。

对于那些书香门第,比较讲究的人家,他们会以文字的形式将家族所积累的正向价值观和生存经验系统的整理出来形成所谓的家风来教育后代,而一般家庭则要经过一代一代的亲身影响做到家风的接力。

为了不使家风断代,为了提醒我们铭记祖先的高尚情操,清明上坟就是最好的让我们回忆、铭记家风的最好时机。

有时候,可能你并不明白你家的家风是什么,但只要你做了上坟这个行为,长者生前的行为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播放。不知不觉中,家风的浓度就在你的潜意识中再一次加强。

就比如笔者,每次上坟,笔者脑中总是爷爷生前艰苦朴素的画面,于是笔者的日常也基本是朴素的作风。

如果大家非要理论出个清明上坟的意义,那这就是清明最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尊崇祖先崇拜的原因。

上坟,本质上就是在和祖先隔空“交流”,强化家风在基因中的印记的过程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烧纸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无法回答,不过,笔者可以说一个事实:能量是守恒的,我们烧掉的冥币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能量状态存在于这个宇宙中。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上坟这件事也就有了自己的解释。

总之,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需要特殊的仪式来完成的:王朝要通过祭祀来论证其正统性,发扬孝道文化,接力先祖的创业精神;夫妻感情要通过对特殊日子的庆祝来进一步升温;家风也需要上坟的行为来进一步传承。

再退一步讲,一个已经被坚持几千年的传统一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虽然我们不懂,但只要知道其是正确的就行。

有些事情,做比理解更重要

只是,碍于现实,有些人是无法实现清明上坟这个愿望的,那么,也完全可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大脑中回放自己和逝去亲人之前的点点滴滴,他们的优良品质必然会被我们所再次想起,随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有些事,也不要刻意执着于形式,那样也是着相的一种表现。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清明上坟的一些个人思考,大家也将自己的看法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如果喜欢文章,就请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