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雇人清明给亲人扫墓,竟被骗子当成了“提款机”!近日,北京的张女士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花500元预订的“专业代祭扫”服务,最后等来的不是亲人墓碑前的缕缕青烟,而是骗子冷冰冰的拉黑提示!
雇人清明给亲人扫墓,竟被骗子当成了“提款机”!近日,北京的张女士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花500元预订的“专业代祭扫”服务,最后等来的不是亲人墓碑前的缕缕青烟,而是骗子冷冰冰的拉黑提示!
清明前夕,张女士看到一则“代祭扫服务”的广告。对方宣称能提供“全流程定制服务”,从鲜花祭品到现场直播,甚至能依照家属要求调整祭扫细节。广告里,身着西装的“礼仪师”看上去专业得体,墓园场景庄严肃穆,这一切让张女士心动不已,她没多想就付了500元定金。
祭扫当天张女士早早守在直播链接前,可画面却一直显示“连接中”。她赶忙联系客服,却发现微信已被拉黑,电话也成了空号。北京反诈中心的数据表明,仅2025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就发生了300多起类似的代祭扫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20万元。那么这种新型诈骗是不是个例呢?当然不是!
在2017年的北京某寺庙周边,出现了一群“假和尚”。他们瞅准老人敬畏往生的心理,打着“消灾祈福”的幌子索要高额香火钱。这些人穿着袈裟,手持念珠,在街边拦住老人就说:“施主印堂发黑,家中恐怕要有血光之灾,得捐3999元功德金才能化解。”受骗的李奶奶回忆道:“他们连我孙子的生辰八字都说得有板有眼,我当时就信了。”最终,主犯王某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
还有在2019年的上海,一家保健品公司上演了一场更“温情”的骗局。他们组织“夕阳红旅行团”,带老人免费参观陵园,大巴上还播放着感人的亲情短片。等老人们沉浸在哀思中时,“情感导师”适时现身:“与其事后追悔,不如生前尽孝。”这种“情感绑架+场景营销”的手段,让17位老人在3天内签下了总价120万元的保健品订单。法院最后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涉案人员2-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涉及情感需求的诈骗案件年均增长18.7%。在代祭扫诈骗里,73%的受害者年龄超55岁,而且68%的人受骗后选择默默忍受。某陵园负责人说:“去年有位老人在园区徘徊了三天,她说子女太忙,就想找个靠谱的人代献束花。”这种社会现状,恰恰被骗子当成了“商机”。
更可怕的是,这类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制作虚假广告到“水军”刷单,从提供直播技术支持到搭建洗钱通道,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某网络安全公司追踪发现,部分诈骗团伙甚至用上了AI换脸技术,能实时生成“祭扫直播”画面,让受害者根本分辨不出真假。
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情感保卫战”,我们都得擦亮眼睛。碰到“代祭扫”“情感陪护”这类服务时要记住:真正的思念是无价的,绝不该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要是实在没办法分身,不妨选择正规陵园提供的官方代祭服务,或者通过视频连线来寄托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传承千年的情感,别让骗子亵渎了这份纯粹。那么您对代祭扫服务怎么看?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骗局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如何守护人间真情。感谢阅读,觉得文章有用就点个赞、关注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警示。
#我的宝藏兴趣#
来源:史海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