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往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6:22 2

摘要:1981年清明节,我在前郭县木头站公社,在三马架大队蹲点包干。当时公社干部要分工到大队蹲点包干,吃派饭,住在大队部的办公室。我当时任公社纪检委员,是三马架大队包干组长。

【原创首发】

作者 李旭光

清明时节——李旭光摄影

1981年清明节,我在前郭县木头站公社,在三马架大队蹲点包干。当时公社干部要分工到大队蹲点包干,吃派饭,住在大队部的办公室。我当时任公社纪检委员,是三马架大队包干组长。

经常住在三马架的还有张子华、马宪军。张子华哥哥张子生是我战友,马宪军刚从学校毕业。

八十年代东北农村——网络图

记得当时公社农业站的郑双文搞了一块对比试验田,在同一地块,同样水肥和田间管理,播种不同玉米品种,表现突出的,是吉单101玉米:秋收时,101玉米的单粒重,穗重,总产量和成熟度,都有明显优势,现场会上干部、农民都看得明明白白…。

事实最有说服力!

开始时每天吃派饭。我们三个人一日三餐,被轮流派到农民家,三餐过后付给农民钱和粮票。但是,大凡我们在乡下吃派饭,都是在农忙季节,青壮妇女都要到生产队劳动,而不亨受放假,所以实际上没有时间接待我们,加上每顿饭每个人只交一毛饯,四两粮票,对农民而言入不敷出,派饭,等于增加了农民负担,不受人欢迊。

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网络图

三马架经济条件尚好,刚开始在姜家围子和二龙山大队蹲点,当地农民清汤寡水,日子苦,大队干部派饭就很为难。冬天吃两顿饭,天短夜长,半夜里饥肠辘辘…。这与苏轼“枯肠未易禁三椀,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有如情境恍同。后来,大队马会计不时把我们领到家里,可以改变“晚上稀粥照月亮”的情况,吃到豆包、炒蛋…,犒慰清肠。马会计还给我们烀苞米粒子,在寒冷的冬天,冻上后上锅炒,用来打发长夜…。

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网络图

这是1980年冬天。当时,一整个冬天,都在二龙山大队宣传中央75号文件,在生产队大桶子屋昏暗灯光下,夹杂老旱烟烟草味,汗腻味,咳嗽和嘈杂,弥漫的烟雾中,与半信不信的农民熬夜交流…。

转年清明,以迄于7月初,前郭县北部的春旱持续了三个月,幸而之初公社坚决贯彻“坐水种”,玉米苗靠着那可憐的一掬水,顽强坚持到7月1号,白天小苗躺在垅头,灰头土脸认不出来,晚上承露又支楞起来,使人不忍毁地重种其它作物…。

农田网络图

6月30号晚,张子华提议到他老家二库屯子南边的引松灌渠网房子去吃鱼。引松渠,我后来称“郭尔罗斯运河”,在二库那一河段,春天出鲫鱼,鲫鱼很白,又很大,大的要一二斤重,味道极鲜。有时回到公社,几个住宿生会买几条送到公社食堂加工,记得和大师傅张凤林计时,开煱后12分钟出煱最宜。因为大旱,公社干部推迟休假,必须“钉”在点上不许回家,结果夜间开始,大雨倾盆,公社党委书记张洪泉令秘书摇电话,一个大队一个大队通知干部放假,因为我们三个人去二库吃鱼,误以为脱岗,险遭批评。

大网捕鱼——网络图

在我的经历中,一如1981年那场春雨,农村变革,农民小康,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当时有一首比较流行的歌,类如民谣:一样的天,一样的地…。

当时年轻,对猝不及防的急剧社会变革还来不及思考。

为什么一样的物质条件,包括天,地,人,会有不同的社会发展成果?现在看来,就是政策,是国策,是国家根本性制度建设…。

而无论是小到试验田,大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对比,都在于其结论是否正确,并给人以解决问题出路…。

清明——网络图

昨天下午仁义大哥发了一个帖子,介绍有关清明节来历先秦时期一个凄惨故事。介子推割股、焚山不出,以祈清明政治…。尽管之前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依然不胜唏嘘!

我们不禁反躬自问:人们纪念清明,以至于追求政治清的明境界,到底是什么?

作者 李旭光

作者简介

来源:松子文学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