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早期预警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的有效手段。
“末世囤货”
“暴雪骤降”
“大雨连下数月”
……
在深夜未眠人的手机里
这些奇幻短视频
常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主打的就是一个
极端天气突然降临
看主角如何开通“金手指”
超凡求生
但回归现实
气象早期预警可不会
让你这么措手不及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早期预警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的有效手段。
深圳的早期预警能力水平如何?
市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
获得早期预警?
可以获取哪些气象服务?
2025年4月3日,深圳市政府门户网站开启2025年度首期“政民通”在线访谈,邀请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红平,聚焦“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和市民网友聊一聊有关早期气象预警的那些事儿。
预计2025年汛期降雨量
较去年偏少二成以上
2024年,深圳天气气候呈现“平均气温偏高,舒适日数增加,冬半年舒适日数超九成;雨量偏多,空气湿润,日照偏少,全年无霾日”的特点。气象灾害则呈现“暴雨频发,持续时间长;南海台风活跃,影响深圳少;强对流偏多,强度强”的特点。
根据省市会商预测,在全球变暖气温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叠加目前的拉尼娜状态,预计2025年我市汛期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跟常年相近,比去年偏少二成以上,但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阶段性强发、并发,汛期气候有以下特征:
一是春季强对流天气出现较早且强烈,局地短时阵风可能达到10级或以上。
二是前汛期(4-6月)雨量较去年减少,降水分布不均,6月可能出现集中降水。
三是台风影响可能提前且强度较大,后汛期(7-9月)大湾区面临强台风风险。
四是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热害严重,主要集中在7-9月。
小提示
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准确率一般为50%-70%,市气象局将结合汛期气候背景,努力做好中短期预报。
解锁实现早期预警N种方式
关键信息1
深圳经验飞向世界
兰红平介绍,自1994年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城市,并于2007年率先实施分区预警信号,2013年探索台风预警信号预发布制度。深圳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改革经验也被纳入多个重要报告和成果中。
此外,深圳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的代表)、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参加的“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六项示范项目(2021-2024)”。通过项目实施推进,在气象网格数据开放共享、灾害风险预警服务、靶向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总结形成12项最佳实践及3项技术服务指南,为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提供展示案例。
深圳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被纳入《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可持续发展版》,深圳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服务模式“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作为重点介绍内容,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参考,向全世界推广,成为示范项目的品牌成果。
除了向市民及时播报气象信息,深圳气象服务已融入了各行各业,链接交通、能源、港口、邮政等12个重点行业,覆盖6877家单位近3万名安全责任人。
小科普
台风暴雨“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即“提前3天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提供滚动式递进式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研判服务。
关键信息2
基础设施火力全开
2024年,深圳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超大城市综合观测体系,新建成52个国家天气站,我市陆域国家天气站达300个,具备高密度、高效率、多要素、立体化、远外延等特性。
1
高密度
截至2023年9月,共建有气象观测站点444个;在行政中心区和中央商务区以PPE方式合作开展了微气象加密观测,站点间距达500米。
2
高效率
自动站网每分钟观测一次,部分站点实现秒级观测,全市气象站数据20秒内采集入库,1分钟到预报员电脑桌面,2分钟服务于公众。
3
多要素
建立天气、气候一体的观测网,共有5大类约600套观测设备组成,观测要素达76种。
4
立体化
陆海空天全域全方位立体化观测,共有垂直观测设备12套,大气垂直观测范围覆盖海平面、地表、高层楼宇、高山,直到对流层12公里高度。
5
远外延
与中海油以PPE方式合作,设置了14套海洋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海域观测范围至离岸海洋300公里。共享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体系3万多个自动站,近40部雷达,将深圳的灾害天气陆域精密监测范围拓展到1500公里。
“政民通”访谈活动现场
关键信息3
服务精准 响应有效
市气象局拥有临灾预警叫应“343”机制。“叫应”机制指的是七类三防责任人通过气象部门“叫”与基层防汛责任人“应”的有机衔接,确保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叫应精准、响应有效。
关键信息4
多渠道推送 信息更准确
深圳天气拥有微博、微信、APP、短视频等融媒体矩阵,市民可结合使用以获取不同信息。
深圳天气微博:提供日常天气预报、重大天气预警、热点事件及预报解读,快速高效。
,全面详尽。
深圳天气APP:提供全面的天气信息和各类气象服务,专业可靠。
深圳天气短视频(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发布日常预报、重大预警、实况、专家解读等,轻松易懂。
除以上渠道外,市民亦可通过“i深圳”APP及各区各部门渠道获取深圳天气信息。
关键信息5
短视频快传播
人工智能来助力
市气象局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服务载体,以短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全新打造了“预报+科普”公众气象服务新模式。为了让市民看懂不同阶段台风预报和台风影响,除了气象主播外,首席预报员客串出演解说也成例牌。首席重点从专业性权威性解读,主播重点从故事性通俗性解读 ,将专业的气象术语用趣味化的场景来演绎,确保气象信息真正“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还有更好的体验度。
气象预报也有AI助力。2017年,深圳市气象局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作为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推动。联合哈工大、华为、中央气象电台、中国气象局,分别推出短临预报大模型“智瞳”、区域预报模型“智霁”2.0、承担WMO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示范项目、申请人工智能强天气预报重点开放实验室。
重磅来袭
今年将解锁8项新服务新产品
在公众服务方面
2025年,市气象局拟推出高级别预警信息极速进校园、深圳“健康生活”气象智能卡片服务、东部滨海地区天文观测信号服务和日出日落晚霞气象景观指数共4项新服务。同时,将开发深圳预警发布微信小程序,实现秒级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安全第一课”,提高市民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深圳天气APP还将进行深度优化升级,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此外,还将发布与天文观测相关的气象要素信息,串联著名地标和热门景点打卡地,研发推出日出、日落和晚霞等气象景观指数产品。
在行业服务方面
市气象局推出重点行业气象风险智能提醒服务、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性工程气象参数共2项新服务为重点行业提供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个性化推送和超阈值风险强提醒。免费对全市20个先进工业园区、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在基层防灾减灾方面
市气象局将利用全球区域模式和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暴雨概率预报服务产品和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龙华区试点服务。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