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的风,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哀愁,轻轻拂过大地。在这追思的时节,我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向了父亲 —— 马之财,他虽已离开我们二十余载,可在马氏族人以及村里那些受过他照拂的乡亲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从未远去,他的事迹更是被口口相传,化作一段段温暖又动人的故事。
清明又至,父亲长眠处牡丹如期绽放
清明的风,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哀愁,轻轻拂过大地。在这追思的时节,我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向了父亲 —— 马之财,他虽已离开我们二十余载,可在马氏族人以及村里那些受过他照拂的乡亲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从未远去,他的事迹更是被口口相传,化作一段段温暖又动人的故事。
家族荣耀,传承之光
回溯往昔,1907年的寒冬,我的曾祖父马明兴,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决然告别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深山,一路奔赴长江之畔的万州区溪口乡。这一迁徙,恰似在荒芜之地播下希望的种子,马家自此在新家园开枝散叶,开启全新篇章。
说起马家先祖,那皆是响当当的人物。马千乘身披战甲,于沙场上纵横驰骋,勇猛之名远扬四方;其妻秦良玉,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勇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书写下无数传奇。而远祖伏波将军马援,那句“马革裹尸”的豪言,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回响,为家族添上浓墨重彩的荣耀一笔。
世代相传的盖房手艺,宛如马家的金字招牌,闪耀在十里八乡。这门手艺历经岁月打磨,凝聚着先辈们的心血与智慧。每当马家工匠们着手建房,从挑选木料时的精挑细选,到搭建框架时的巧妙构思,每一步都尽显专注与用心。他们一砖一瓦搭建起的,不只是遮风挡雨的房屋,更是饱含艺术韵味、承载幸福的温暖港湾。父亲自幼习得这门手艺,儿时的我,常蹲在一旁,看他专注地丈量、雕琢,那熟练的动作、严谨的态度,如同深深烙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岁月磨砺,坚毅前行
时光拨回到20世纪30年代,为撑起一家生计,年轻的父亲踏上前往湖北恩施挑盐的艰辛之路。那是一条充满未知与磨难的崎岖小道,一路风餐露宿,陡峭山路无情地磨破了他的双脚,血泡密密麻麻布满脚底。可父亲心中,对家人的责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一盏明灯,支撑着他一步一步,在艰难中咬牙坚持。
途中,父亲有幸遇见贺龙的部队。战士们身姿挺拔、纪律严明,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浑身散发的正义之气,深深震撼了父亲。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什么才是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正义之师,这也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向往光明的种子。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一次归途中,一群悍匪如饿狼般袭来,将父亲辛苦挑来的盐货洗劫一空。望着空荡荡的扁担,父亲满心的希望瞬间破碎,无奈与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可他只能拖着沉重的步伐,空手而归。
彼时,国民党四处抓壮丁,父亲也成了他们的目标。为躲避灾祸,父亲如同惊弓之鸟,四处躲藏。潮湿阴暗的山洞,满是蚊虫蝙蝠,他一躲就是数日;茂密幽深的丛林,荆棘划破衣衫与皮肤,他也只能咬牙忍耐。稍有风吹草动,他便紧张得屏住呼吸,在提心吊胆中,父亲凭借顽强的意志与过人的机智,一次次化险为夷,这段经历,让他对生活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小时候,听父亲讲起这些过往,那些惊险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也愈发浓烈。
一心向党,无私奉献
195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为人民服务的热忱,父亲郑重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他识字不多,面对多次进入体制工作的机会,因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但这丝毫未削减他奉献的决心。
合作社成立后,父亲勇挑重担,担任村干部大队长。他深知责任重大,每日穿梭于村落之间,倾听村民心声,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在主持修建高立水库时,父亲化身无畏的勇士。水库选址在海拔1100 米的乌龙池山上,昼夜温差极大。父亲带着村民翻山越岭勘察地形,长时间的劳累与汗水,让他不幸染上肺病,咳嗽不止。可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坚守工地,紧盯每一道工序,大到坝体搭建,小到一块石头的摆放,都严格把关。当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奔腾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父亲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至今仍刻在我的心间。
兴办合作医疗时,父亲同样不遗余力。他四处奔走,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援助,面对村民的疑虑,他耐心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用真诚与热情,驱散了村民心头的担忧,让合作医疗在村里顺利落地生根。
父亲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万县地区的高度认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默默奉献的最好见证,更是他人生路上的闪耀勋章。他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楷模。
助力乡村,发展领航
父亲心里明白,水是农业的命脉,关乎乡村发展的根本。为解决山头梯田的灌溉难题,他主动扛起修建水库的重任。
面对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等重重困难,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一趟趟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勘察地形时,他不顾山高路险,穿梭在荆棘丛中,详细记录每一处地势特点,常常在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就着山泉水咽下。
母亲生前照片,清明时节同纪念,不另行文
施工期间,父亲日夜坚守现场,严格监督每一道工序。一块石头稍有偏差,他立刻要求返工调整,正是这份严谨,确保了水库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当水库建成,清澈的水流灌溉着层层梯田,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父亲的努力,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缓解村民看病难,父亲又投身合作医疗建设。他不辞辛劳走村串户,耐心答疑解惑,用真心打动了每一位村民。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有了医疗点,村民们再也不用长途跋涉看病,健康有了保障。
此外,父亲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准时机开办煤矿,为村集体增收。从人员招聘到设备采购,他都亲自把关,运营中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煤矿的开办,让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村小学旧貌换新颜,合作医疗有了资金补助,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父亲用智慧与汗水,让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
岁月更迭,精神永传
1982年,分田到户政策实施,年过六旬的父亲卸任大队长职务。但他对乡村的关心从未改变,依旧心系村里大小事务,常给年轻人分享经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历经风雨,却始终心怀热忱,为乡村发展倾尽全力。他传承的家传手艺,为村民打造了温暖家园;早年挑盐的艰辛,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任职期间修建的水库、兴办的合作医疗、开办的煤矿,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面貌,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又逢清明,父亲长眠之地的牡丹如期绽放,花朵娇艳,恰似父亲灿烂的一生。父亲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如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后辈们伫立在父亲墓前,轻声诉说着生活的点滴,愿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他的故事,也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颂。
来源:阅听文学雎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