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连庆是毛主席最后一任警卫员,他从1961年开始跟着毛主席,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李连庆是毛主席最后一任警卫员,他从1961年开始跟着毛主席,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因为毛主席的警卫员这个身份太敏感,需要绝对保密,所以就连李连庆的家人都以为他只是个炊事员。
1967年李连庆回乡探亲,因为这事还被乡亲们嘲笑没本事。
有个乡亲的儿子也要去参军,父亲指着李连庆对儿子说:“到了部队要好好干,争取早日提干,可别学你连庆叔,干了十来年了还是个烧火做饭的。”
李连庆对此从不辩解,一笑置之。
李连庆是怎么当上毛主席警卫员的?他又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
警卫生涯
1932年2月,李连庆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市荷路村。
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崇尚武学,人人都能比划两招。
李连庆从小就跟着师傅学习拳脚功夫,到18岁时在十里八村已经无敌手了。
1951年李连庆19岁,正值抗美援朝,他怀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想要凭借多年苦学在部队一展拳脚。
可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幻想,他并没有如自己预料的那般被分配到战斗连队,而是进了炊事班。
他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位老同志开导他:“小李啊,炊事员也是个很重要的岗位,你想想,要是没有炊事员做饭,战士们吃什么,吃不上饭还怎么打仗?”
李连庆一下就想通了,他不再郁闷,在炊事员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有一次战斗,我军不敌美军的飞机大炮,部队减员严重。李连庆临时顶上战士的缺,他赤手空拳能撂倒三四个人高马大的美军。战友们看得热血沸腾,一下子军心振奋,跟敌人奋力搏杀起来。
之后,李连庆被领导看重,分到了警卫连。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广州军区继续服役,这一干又是六七年。
1960年中央警备团招人,整个广州军区只有两个名额。
李连庆凭借着从小练就的武学功底,再加上从军十年的战斗经验,顺利从万人中脱颖而出,拿到进入中央警备团的资格。
此时的他只是预备役,要想真正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需要的可不只是拳脚功夫。
除了扎实的军事素质外,还需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可李连庆是实打实的粗人,他从小就没上过学,进了部队后,上了几年文化班才学会读书写字,勉强算是小学毕业的水平。
李连庆压力很大,但他一想到能保卫毛主席就浑身充满力量。
他想:“红军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学个文化能比长征还难吗?”
于是,他打定主意,非得学出个样来不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连庆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读,终于达到规定的文化水平,顺利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
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1976年毛主席逝世,李连庆十分悲痛。他陪着毛主席走完人生最后的15年,毛主席对他的影响十分巨大,让他终身受用。
此时退休后的李连庆已经44岁,他产生复员的想法。
这么多年,他跟家人聚少离多,自觉对家人亏欠良多,想要多点时间陪伴他们。
可组织上没有同意他的复员申请。李连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警卫员,组织上还想让他继续担任警卫工作。
李连庆是个合格的军人,他坚决服从命令。
于是,根据组织的安排,他担任了叶元帅的卫士长。
叶元帅虽然已经79岁高龄,但依旧操心国计民生,改革开放中的很多决策都有叶元帅的建议。李连庆从叶元帅身上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这为他以后建设家乡打下坚实基础。
1986年,叶元帅逝世。此时的李连庆已经54岁,他被调到一个军区联络局,在这个岗位上他干到了退休。
65岁退休后他就到了北京与家人团聚,过起晚年生活。
建设家乡
退休后的生活李连庆很不习惯,突然放松下来让他觉得不知所措。遛弯下棋的生活显得那么无聊,这样的日子并不是他想要的。
有一年春节,他的同乡陈日明去他家做客,酒足饭饱后说起家乡的光景。
陈日明无限感慨:“改革开放的东风没有吹到荷路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守着家……”
听着陈日明断断续续的描述,李连庆得知家乡的穷困程度,他十分忧心。
经过深思熟虑,他心中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形,这个计划刚迸发出来就让他寂静已久的心彻底沸腾起来。
此时的他好像不是76岁,而是回到了26岁。他郑重地向家人宣布,他要回荷路村,建设家乡。
对于他的决定家人一致反对,轮番上阵劝说他,可他主意已定,谁说都不好使。
在2008年,这个76岁的“倔老头”带着全部积蓄和家人的不理解,毅然决然出发了。
他回到荷路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光景:屋舍破败、良田荒芜、灶无炊烟、十室九空。
他围着村子转了好几圈,最终决定先从修缮祠堂做起。他把自己带来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村民在他的感召下,家家五百一千地往出掏,可村里人少且穷,能拿出来的也有限,最后举全村之力还是差了5万块。
他又拉下老脸找老战友们凑了凑,这才把祠堂重新修缮一新。
之后他又发现新的问题,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良田都荒着长满杂草。
李连庆想要把田地收回来重新分配,但遇到了很大阻碍。
从80年代承包责任制开始,已经二三十年,村民根深蒂固地认为土地分给自家了,那即使自己不种也是自己的,所以坚决反对重新分配土地。
李连庆没有放弃,他先把土地的事情放下,转而去清理沟渠。
他费了不少精力,号召大家把村里那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沟彻底清理干净。如此,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空前的改善。
从那之后李连庆的声望也拔高不少,对于他提出的重新分配土地的问题,很多村民松了口,表示愿意支持他。
于是,在李连庆和村委会的商议下,按照荷路村的实际情况,村民们重新分配了土地。还规划出一些公共区域,建了个小公园,里面配有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
之后几年荷路村发展迅速,政府还把这个村庄作为重点示范村对待,不仅把村里的路面全部硬化,还放置大型垃圾箱,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
村里环境的改善只是李连庆计划中的第一步,要想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就必须让村民共同富裕起来。
只有在家门口能挣到钱,村里的年轻后生才不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接下来,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在云浮市一个叫珠川村的地方建养牛场。说完赶紧干,后期他跟外孙贷款创办了养牛场。
建养牛场风险高,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大家都不理解李连庆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当时只是默默地干,成功之后才解释道:“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真正为村里的后生找到一条能长期发展的路子。”
怀着这样宏远的志愿,他的养牛场虽然一波三折,但依旧做的风生水起。
他跟儿女们说:“你们不要担心我,我虽然辛苦一点,可心里是高兴的,身体也比在北京时硬朗了很多。”
这两年他的家人也渐渐开始理解他,并且想尽办法帮助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连庆的养牛场超前完成500头牛的上市任务,同时在李连庆的带动下,不断有村民成为养牛专业户。
如此,家乡的面貌彻底改变。
可他又考虑到一个实际的问题,养牛虽然能挣到钱,但是只能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想要留住年轻人,必须寻找新的渠道。
他了解到村里的年轻人出去后,大多都是在电子厂或者服装厂打工。他想,为什么电子厂不能搬来村里呢?这样年轻人不用出远门也能有工作了。
于是,他跟一位港商洽谈,在村里引进了一家电子厂,解决了10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虽然他的养牛场已经盈利,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吃着粗茶淡饭,跟饲养员们一样下牛圈工作,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他的精神影响着养牛场每一个员工,大家从李连庆身上得到一种力量,好像只要你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在李连庆的影响下,养牛场的员工干劲儿十足,十分有活力。
都说跟凤凰走什么时候都是俊鸟,李连庆从毛主席和叶元帅身上学到的精神足以让他终身受用。而他自身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人,真正做到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玉琴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