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当追思与阅读相遇,书籍便成了跨越时空的舟楫,载我们驶向生死、记忆与存在的本质。今天的《天天家长会·静言读书会》特别节目——清明读“生命”,继续邀请作家于德北解析如何借阅读来读懂清明背后的生命哲学。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当追思与阅读相遇,书籍便成了跨越时空的舟楫,载我们驶向生死、记忆与存在的本质。今天的《天天家长会·静言读书会》特别节目——清明读“生命”,继续邀请作家于德北解析如何借阅读来读懂清明背后的生命哲学。
静言与作家于德北的Q与A
Q:清明“慎终追远”的传统,对当代家庭的生命教育有何启示?
A:慎终追远从字面上解释我们要重视父母离开我们这件事,我们也要缅怀祖先,因为先人给我们留下美德以及财富。这里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传统、非常重要的美德--孝。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无限地传递下去。
Q:当孩子问“人为什么会死”,家长如何与孩子谈论生死?
A:我们单纯的回避或者说用其他的方式来躲开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死问题会出现在孩子们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直面生死,用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话,“死是人生的另一种凯旋”,我觉得这个方式回答非常的精彩,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位英雄,他完成自己的一生并且做完自己的事情之后回到更加美丽并且不产生黑暗和恐惧的地方。
Q:您如何看待《寻梦环游记》中“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的观点?这种文化表达方式是否适合中国家庭?
A:我认为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死亡当然不是终点,如果一个人离开物理世界,最终被人遗忘,会有一些悲哀。为了避免悲哀的发生,我们要对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记录,即使是非常微弱的一点,它也是你生命的延续,也是不被遗忘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学会用自己所擅长的、愿意用的方式去记录下你生命当中的每一天。
点击音频收听本期完整节目↓
本期嘉宾:于德北
于德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长,长春市作协副主席。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十月》《作家》《小说选刊》《北京文学》《山花》《诗刊》《散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小说选刊》等几百家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零点开始》;长篇随笔《我和端端》;散文集《自然笔记》《一个人的春天》;短篇小说集《少年菊花刀》《没有门窗的房间》;小小说集《杭州路10号》《世界的那端》;散文诗集《渡口集》;长篇童话《绿色和平城堡》《草编人与玻璃心》《仓鼠会写诗》;长篇儿童小说《哦,青青套子里》等六十余部。其中《杭州路10号》获中国首届“海燕杯”全国征文一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2009年《美丽的梦》获“冰心图书奖”;2018年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另获长白山文艺奖、君子兰文艺奖、公木文学奖等奖项。有作品被译介到日本、俄罗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王睿旸、静言、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