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儒:著名作家,《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21:23 2

摘要:李英儒(1913.11—1989.2.6),笔名黎莺、李家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何桥镇李胡桥村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并开始文学创作。

李英儒(1913.11—1989.2.6),笔名黎莺、李家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何桥镇李胡桥村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并开始文学创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故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当过学校教员、宣传队长,主编过游击军政治部主办的《火星报》。同年8月改做军事工作,任步兵团长。戎马生活之余,将战斗经历写成文章。从1940年开始,先后写出短篇小说《夜摸城》、《新队长》、《苏金钟》,报告文学《夜袭安平城》,散文《儿童节的欢愉》、《子弟兵打进文安城》,歌词《孩儿离不开娘》、《抗日阵营如铁似钢》等作品,分别刊登在《文艺习作》、《冀中导报》和《歌与剧》上。

1941年负责《冀中一日》的初审并主编第四卷《战斗的人民》。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奉上级指示,深入古城保定,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敌伪军中进行分化瓦解工作,并组织工人、市民和学生与日伪军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后来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46年调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任科长。翌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部第一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某陆军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1953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被评论界誉为优秀长篇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放。

1958年创作出第二部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被誉为当代文坛名著,先后被译成日、英、朝、保、俄等十多种文字发行国外,还先后被改编为话剧、地方戏和电影。叶圣陶先生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盛赞其为“一部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李英儒、李天、严寄洲三人,耗时近三年,将30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了3万字的电影剧本,还将第一主角由杨晓冬改为银环,着重刻画银环的成长与战斗。1961年开始第三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的创作。同时,发表了《政治委员》、《九孔桥边》、《万人敌》、《三进五窑村》、《敢叫敌血染刀红》等短篇小说。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

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四人帮”迫害,被监禁八年之久。在狱中,他用牙膏皮的一角作笔尖,以《资本论》文字夹缝作稿纸,创作出《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达100多万字。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曾参加《八一电影》杂志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先后整理和出版了《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还我河山》,同年出版《李英儒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中篇小说14篇。1983年离休后,又先后写出长篇小说《燕赵群雄》、《女儿家》、《虎穴伉俪》、《魂断秦城》、《暗香浮月夜》等作品。

1989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2019年9月23日,李英儒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来源:衡水凌烟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