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一床被一热水瓶嫁寒门,40年后丈夫还她茅盾文学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21:28 2

摘要:“我家条件不好,有个患精神病的哥哥。工资半数要寄给父母......”1981年,32岁的“相亲困难户”梁晓声,对大眼睛姑娘焦丹坦诚相告。他以为会吓退这个家境优渥的北京姑娘,没想到焦丹的一番话,竟让他泛红了眼眶。

“我家条件不好,有个患精神病的哥哥。工资半数要寄给父母......”1981年,32岁的“相亲困难户”梁晓声,对大眼睛姑娘焦丹坦诚相告。他以为会吓退这个家境优渥的北京姑娘,没想到焦丹的一番话,竟让他泛红了眼眶。

1949年,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道里区的一个贫寒之家。

爷爷、父母、及7个孩子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漏风透雨”的棚式房子里。梁晓声在父亲远赴三线、母亲月挣20元的窘境中长大。

1968年,梁晓声高中毕业后,去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繁重的劳作之余,他在集体宿舍的鼾声里坚持夜读。

随着处女作《向导》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他的才华终被看见,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

毕业后,他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编辑。28岁的他尚不知,自己将用笔书写整个时代的悲欢。

作为一位大龄青年,同事们总是热心地帮他张罗相亲。可梁晓声沉重的家庭负担却总让姑娘们望而却步。

1981年,已经32岁的他,再次被领导安排相亲。对方是眼神清澈的北京姑娘焦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梁晓声根本不抱什么希望,开门见山坦诚家庭负担。

他以为焦丹会像别的姑娘一样被吓跑,没想到焦丹却说:

“想不到你这么不容易,两个人分担,总比你一个人扛着强。”

一番话让梁晓声红了眼眶。10个月后,焦丹带着一床被褥和一个新热水瓶嫁给了梁晓声。

婚后,她化身贤内助。11平方米的宿舍没有厨房,为了让丈夫安心创作,焦丹把煤炉搬到走廊做饭,还独创了一门绝技,化身“急行军中的炊事员”,15分钟就能做出一顿可口的饭菜。

儿子出生后,焦丹常将他抱到外面哄睡了再带回家。看着妻子抱着儿子在家里蹑手蹑脚的样子,梁晓声又心疼又愧疚。焦丹却善解人意地说道:“你安心创作吧,写出好作品,我就心满意足了。”

1982年,33岁的梁晓声以知青岁月为背景,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了当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1984年,他达到了创作高峰,作品《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接连荣获全国大奖。

他又马不停蹄创作长篇小说《雪城》,经常通宵达旦写作,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焦丹处理。

不久后,梁晓声的父亲旧疾复发,到北京治疗。焦丹忙得团团转,瘦弱的她蹬着一辆破旧的二手三轮车,载着公公往返于医院和家中。

1988年,《雪城》终于完成。梁晓声用“好女人是一所学校”,表达了对妻子的无尽感激。

焦丹心甘情愿地与丈夫共同承担起这个大家庭的重担。梁晓声的弟弟妹妹下岗后,焦丹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丈夫的稿费寄给他们。

这份感动深埋于梁晓声心中,“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在焦丹的眼里,爱一个男人,就爱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家庭。

1998年10月,梁晓声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儿子儿媳的手,眼里噙满泪水。

夫妻俩读懂了老人的心思,哽咽着说:“妈,您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

母亲离世后,梁晓声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接回北京照顾,并将新买的房子让给大哥住,还为他请护理照顾生活。焦丹在工作之余也常去看望大哥,照顾他的起居。

对很多家庭来说,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家就散了。

可焦丹却经常邀请梁晓声的弟弟妹妹们来北京团聚。2017年除夕之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团聚在一起。梁晓声红着眼眶感慨道:“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够如此融洽,主要是你嫂子的功劳。”

焦丹则对丈夫说,“大哥身体不好,你要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把兄弟姐妹们黏在一起。”

2010年,梁晓声始开始一字一句手写创作《人世间》。他笔耕不辍,历时八年,终于完成了这部115万字的巨作。

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这背后也离不开焦丹的默默支持,悉心打理家庭,成为梁晓声最坚实的后盾。

2019年8月,《人世间》荣获第10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动情地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这部小说,是我献给妻子的礼物。”

小说里的周秉昆,是以梁晓声的四弟为原型创作的,郑娟则是以四弟媳为原型,其中也有焦丹的身影。可惜的是,梁晓声的四弟和四弟妹在电视剧播出前,都已先后离世。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男人能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

焦丹用40年实际行动践行当初相亲时的那句话,与丈夫相濡以沫、共同承担。

真爱如炬,能化漏雨小屋为文学圣殿;真情似海,可纳命运风霜成传世文章。

焦丹用半生诠释:最高级的爱情,是让爱人完整地成为自己。当梁晓声在《人世间》写下“光字片”的烟火时,那些温暖文字里,永远跃动着煤炉的火光,和某个冬夜轻手轻脚归来的身影。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谓传世经典,必是蘸着人间真情写就!

来源:阡陌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