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清香,演绎着1700多年的美酒佳话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21:47 1

摘要: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辞赋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以饮酒诗和田园诗最为人称道。仅有关写酒的诗就有二十首,这二十首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作以饮酒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辞赋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以饮酒诗和田园诗最为人称道。仅有关写酒的诗就有二十首,这二十首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作以饮酒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

想要了解陶渊明生活态度的形成,有必要考证他的出生、为官和归隐地点等外界环境所对他产生的影响,诗词中表现出来的山水画卷正是他居住地周边的现实写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作中的南山就是庐山。可见,陶渊明隐居在庐山北麓。

从多处史料记载可知,陶渊明归隐于江西九江柴桑栗里,现今江西九江县(现为九江市柴桑区)西南马回岭,濒临鹤问湖。

隐居鹤问湖畔,既与其曾祖父陶侃为母寻找福地于鹤问湖畔相符,也与和东林寺方丈慧远大师、道长陆静修时有唱和吻合。

《南史·陶潜传》: 东晋义熙末,江州刺史王弘 “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寰宇记》卷111江州德化县: “柴桑山近栗里原,陶潜此中人。”

唐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 诗: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明嘉靖九江府志·卷十三·人物志·忠节》载:晋陶潜字渊明,浔阳人,(陶)侃曾孙。少好高尚,博学善属文,宅有五柳,自号五柳先生。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寻自解归,再起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当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即解印,赋《归去来辞》以见志。隐于柴桑山栗里,又号羲皇上人。

陶渊明当官时间不长,在彭泽当了80多天县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留下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挂冠而去,在鹤问湖畔归隐田园,日与樵子家夫相处,以躬耕、诗酒为乐。

鹤问湖是陶渊明的祖居地,从其曾祖父陶侃起即在此居住。

鹤问湖边草乍青,马蹄冲湿雨初停。

村烟过午深联屋,野水当春远上汀。

雁落残沙飞欲倦,鸥眠芳渚梦难醒。

渔人隔岁移家去,白昼双扉傍岸扃。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当朝太尉、大司马、征西大将军、江州刺史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长沙郡公、59岁的陶侃老母湛氏不幸病故。陶侃为厚葬慈母,在庐山周围遍寻风水宝地。

据《九江府志》记载:“鹤问湖在府城西一十五里。世传晋陶侃择地葬母至此,遇异人云:‘前有牛眠处可葬’。言毕,化鹤而去,因名”。陶侃在湖畔墓地结庐而居,陪伴慈母。此地经过多年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人烟稠密的村落鹤问塞。

自陶侃为慈母择吉壤福地经仙鹤指点而被称之为的“鹤问湖”,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公元334年75岁的陶侃在任上病逝,恰在同年,远在山西雁门的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降生。

公元381年,47岁的慧远欲往罗浮山静修传教。路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峰林秀丽,正是修行的好地方,遂定居于此。在江州刺史桓伊的资助下,在庐山西面建东林寺,作为集众讲经的场所。

慧远主持东林寺名声日盛,高僧名士不期而至。慧远大师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特别与陶侃曾孙、名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极为投契。

陶渊明和陆静修是一对酒友,陶渊明住在庐山之北、陆静修住在庐山之南,两人经常往来,总会一醉方休。

他们对慧远大师仰慕已久,总想登门造访,无奈佛家清规戒律多,虽心向往之,却不敢造次。一次,陶渊明以试探的口吻给慧远写了一封信,表明敬仰之情,说想与陆静修前来拜访,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知佛殿之上,能否让我们饮酒?”收到陶渊明来信的慧远大师高兴的手舞足蹈,众僧从未见过师父这样失态,问道:“今天是谁的来信,使师父如此高兴?”慧远喜形于色,说道:“当今节操高尚之人,莫过于陶先生和陆道长。难得,实在难得!”众僧又问:“他们想干什么?”慧远说:“他们想来看望我,还提出要在佛殿喝酒。”众僧听了大惊失色,纷纷劝阻师父。慧远大师大不以为然,开导众僧道:“陶先生和陆道长都是性情中人,他们喜欢的无非一盅耳!我怎可违背人家意愿,将佛家的戒律强加于人?”

东林寺大门南面有一条小河,因常闻虎啸,故名虎溪。每有客人来去,慧远必亲自迎来送往,但都不跨过虎溪。若过了虎溪,山崖上的老虎就会跳出来吼叫,不让慧远离开半步,虎溪成了慧远迎送的禁区。为表示诚意,慧远大师扛着禅杖,禅杖上还特地挂着个葫芦,破例越过虎溪,到鹤问湖畔村庄打酒。守候在虎溪旁的老虎跳出来吼叫,被慧远大师呵斥。众僧见劝不动师父,只好摇头叹气。

几天后,陶渊明、陆静修践约来到东林寺。慧远大师设斋饭招待陶渊明和陆静修,亲自为他们斟酒,让他们开怀畅饮,自己则举着空杯与他们频频碰杯。三人边吃边谈,气氛十分融洽。

不知不觉,陶渊明、陆静修喝得酩酊大醉,虽相见恨晚,却依依不舍。但时近黄昏,二人恐打扰大师清修,遂踉踉跄跄向大师告辞。

慧远大师送了一程又一程,众僧跟随其后。慧远忘了禁区,一直送过虎溪。此时,一只老虎突然从山崖蹿出来,朝着慧远大师等三人吼叫。陶渊明、陆静修吓出一身冷汗,酒醒了大半。慧远招手将老虎引到身边,双手合十,对陶渊明、陆静修说:“阿弥陀佛!此乃老衲驯养之虎,不伤人也!”

时有好事者专门撰一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古宋佚名《虎溪三笑图》专门作画记载了当时的场景,此画现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听慧远大师说老虎不伤人后心中大安,遂戏谑道:“大师道行深厚,学问渊博,然今日却何以用村醪白酒待客耶?”

大师闻言大笑,轻抚虎头用挂着酒葫芦的禅杖敲击了三下地面,三人相视片刻,放声大笑。

三个月后,陶渊明、陆静修如约再次来到东林寺,慧远大师早已在山门迎候,人尚未跨进寺门,早有一股清香绵柔、回味悠长的酒香随风吹来。两人跨进佛殿,但见酒菜齐备,陶渊明挽着陆静修道长的手大笑道:“大师有备矣。”

慧远大师颔首微笑道:“老衲素知两位高士善饮,山野之地却无甚美酒。三年之前,老衲即知有今日之会,故遍访周边村寨,选中鹤问湖边一个放排山村的胡太公泉塘酒坊,授以晋中杏花村美酒的酿造之法,因地制宜,取匡庐清泉,选鄱湖糯米,集高粱大米,采山中草药制成酒曲酿造而成,专待三年后的贵客临门。此酒甘冽清香,青出于蓝,不输杏花村美酒,现请二位高士品饮。”

早已急不可耐的陶渊明连端三杯一饮而尽,嚷嚷道:“大师藏奸,上次为何不以此酒待客?”慧远大师抚掌笑答:“前次贵人驾临酒尚未熟,今次贵人再临正了了老衲心中夙愿。”

道士陆静修微微颔首,问大师此酒何名?

大师灵机一动,指着陶渊明道:“令先祖士衡公(指陶侃)与湖有缘,鹤问问鹤,就叫鹤问湖佳酿可好。”

经慧远大师点化的胡家家传古法酿造的鹤问湖酒,成为了胡太公的心中至宝,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因这一杯酒中的一脉相传,在1700多年的历史烟云中熠熠闪光

不远处东林古刹传来的暮鼓晨钟和声声佛号,让人们感受了佛祖保佑的宁静,领略了诗酒田园惬意。

后世太玄真人作《咏鹤问湖古酿》诗以记之:

万载烟霞绕鹤湖,慧公授法启醍醐。

杏花秘注景瓷瓮,庐岳清涵白玉壶。

五谷凝香融药曲,千年流韵化屠苏。

松间月影衔杯醉,犹带陶篱菊露珠。

来源:牛眼观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