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中,她戴着毛线帽,脸颊凹陷,瘦弱的身体裹在宽大的病号服里,右手颤抖着点燃了一根生日蜡烛:“今天是我21岁生日,我签了截肢手术同意书。”
2025年3月17日,抗癌博主“勇敢饭饭”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
画面中,她戴着毛线帽,脸颊凹陷,瘦弱的身体裹在宽大的病号服里,右手颤抖着点燃了一根生日蜡烛:“今天是我21岁生日,我签了截肢手术同意书。”
蛋糕旁放着一沓病历和检查报告,最上方是一张触目惊心的腿部肿瘤影像图。
这一天,她本应和同龄人一样,在校园里庆祝青春,或与朋友分享毕业季的憧憬。
但命运的剧本却将她推向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舞台——为了活下去,她必须接受右腿高位截肢。
评论区里,数万网友为她留言打气:“祝你好运”“等你回来”。而她回复道:“签完字手一直在抖,但为了爸爸和奶奶,我必须活。”
时间倒回2023年9月,19岁的饭饭刚考入南方某大学。军训第四天,她发现双腿莫名疼痛,最初以为是久站劳累,但症状迅速恶化:从间歇性隐痛发展为持续剧痛,甚至无法站立。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X光片显示“骨肉瘤可能性大”,但后续穿刺和骨穿检查却将她确诊为淋巴瘤。
此后的731天,她经历了6次化疗、25次放疗和干细胞移植。
激素类药物摧毁了她的身体:体重从100斤暴跌至65斤,及腰长发脱落成稀疏的绒毛,牙齿因长期呕吐松动移位。
她在视频中记录:“看到饭就反胃,但为了爸爸,我必须吞下去。”父亲白天上班、晚上兼职,70岁的奶奶从老家赶来陪护,祖孙三人挤在狭小的病房里。
更讽刺的是,这场“抗癌马拉松”竟是徒劳。
2025年初的复查显示肿瘤持续扩大,转诊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后,医生推翻了此前诊断——她患的并非淋巴瘤,而是被称为“青少年杀手”的骨肉瘤。
由于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期,肿瘤已侵蚀膝关节,置换手术无望,唯有截肢才能阻止癌细胞扩散。
两年间,这个单亲家庭为治疗耗尽了积蓄。饭饭的父亲抵押了老家房产,但仍需面对每月数万元的自费药账单。
为减轻负担,她尝试通过短视频带货赚取医疗费,8万粉丝的鼓励成为她的精神支柱,但橱窗收益相比治疗费仍是杯水车薪。
在手术同意书签字前,饭饭最担心的不是疼痛,而是未来:“谁会雇佣一个残疾女孩?我还能独立生活吗?”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70%,截肢者中仅35%能重返职场。
更残酷的是,涉事医院至今未对误诊作出解释,虽然饭饭的家人有维权的计划,但是相较于饭饭失去的,单纯的经济补偿显然无法弥补她的伤害。
饭饭的遭遇并非孤例。河南大学生李明馨因骨肉瘤误诊导致截肢后复发,家庭负债200万;河北女孩夏夏因误诊被迫截肢后遭父亲遗弃。
我国每年约30%的罕见病患者曾被误诊,骨肉瘤因症状与“生长痛”相似,误诊率高达40%。
专家指出,骨肉瘤早期表现为夜间持续性骨痛,与生长痛的“游走性、无固定痛点”截然不同。
但基层医院常因经验不足或设备欠缺延误诊断,而一旦错过黄金治疗期,患者往往面临截肢甚至死亡。
2025年3月20日,饭饭接受了截肢手术。对于粉丝朋友的关心,她发了视频保平安:“手术顺利,谢谢大家。”而这也意味着她未来需依赖假肢或轮椅生活。
当21岁的饭饭在截肢手术台上为生命奋力一搏时,她的故事也撕开了当代社会惨痛的现实——癌症正以更凶猛的姿态侵袭年轻群体。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中,15-39岁人群占比逐年攀升,骨肉瘤、乳腺癌等疾病将“魔爪”伸向校园。
这背后既有基因的随机暴击,也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熬夜、久坐、高糖高盐饮食,以及心理压力构成的“致癌套餐”,正透支着年轻人的健康资本。
在这场与命运的角力中,饭饭用残缺的身体演绎了最完整的勇气。
她的抗癌账号里,没有自怜的眼泪,只有化疗间隙录制的科普视频、病床上戴着假发跳手势舞的片段。
即便术后承受着幻肢痛的折磨,她仍坚持直播鼓励病友:“失去一条腿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生的可能。”
这种超越年龄的坚韧,让8万粉丝在她的评论区筑起“勇气加油站”,更让无数迷茫的年轻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当健康成为奢侈品,每一份对身体的珍视、对困境的抗争,都是对无常命运最有力的反击。
来源:八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