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流血牺牲了,我们就流一点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22:33 1

摘要:○ “1953年冬,烈士陵园建立绿化施工队,先内后外地开展外围山地造林工作……到1956年冬,栽植造林苗279.5万株。”

以下文章来源于民生温度计 ,作者白雪

民生温度计.

聚焦大小民生,感知冷暖燃冰

○ “1953年冬,烈士陵园建立绿化施工队,先内后外地开展外围山地造林工作……到1956年冬,栽植造林苗279.5万株。”

○ 认真翻看《雨花台烈士陵园志》,88岁的戈春友用圆珠笔在多处自己参与过的工作介绍旁,画上了五角星标注。

○ 43年4个月,在陵园植树、护树,这是他干了一辈子的工作。

○ 年近九旬的戈老精神矍铄,回忆往事记忆力很好。他说,1953年9月,17岁的他参加工作来到陵园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在陵园“先绿化、后建设”方针指引下,他和100多人组成的绿化施工队,干劲十足扎入荒山。

○ “那时条件很艰苦,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从早干到晚,周围什么也没有,吃饭都困难。我们都是自己带饭上山,有人带来热水,就泡饭吃,没热水就吃冷饭。”

○ 条件苦,还不只在饮食方面。戈老回忆,造林绿化任务紧迫,劳动强度大,那时,他一个人一天能栽100棵小树苗。栽植大树时,要先打个圆洞,洞的直径通常达1.5米—2米,深一尺。陵园石子多,挖好洞后,得先将底部石子运走,换土,再多人合力将树苗抬到洞里。

○ “印象中,我种的最大一棵树是雪松,是16个人一起抬的。哪像现在,可以直接用吊车将树苗吊到洞里。”

○ 树栽好了,还得细心浇水养护。山上没水,他就和其他队员当“挑水工”,从山下挑水到山上浇。 “山路崎岖,走起来得万分小心。我们100多人,最后留下来的就十几人。”

○ 尽管条件艰苦,但戈春友却一心想留下来。这是为何?

○ 戈老打开话匣子说,他家就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边上,小时候家里穷,9岁时他就帮人放牛,南京解放前夕,十一二岁的他又去卖报。

○ “我们从小就听说了烈士英勇斗争,在雨花台牺牲的事迹。所以我参加工作后到陵园植树造林,很愿意劳动,这是在为纪念烈士服务。革命烈士流血牺牲了,我们就流一点汗……”

○ 纪念碑广场周围、东炮台、西炮台……那些年里,戈春友在陵园很多地方都留下植树身影。雪松、龙柏、红枫、桂花、腊梅、茶花……过手的苗木不计其数。

○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苍翠挺拔、绿树成荫,无声守护着烈士们的英魂。

○ 一生与树结缘,戈春友努力把自己也活成一棵大树。他不怕吃苦,顶天立地自生长、求进步,工作3年入团,工作6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长达60多年的党龄生涯中,无论是在陵园的绿化施工队、苗圃队、茶树队工作,还是被陵园委派去周边农村指导帮助农村绿化,他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 戈老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收藏着他这些年努力奋斗的成绩:“1958年南京市郊区第一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江苏省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奖状 奖给先进生产者戈春友同志 ”奖状上有当时南京市长彭冲的签名……

○ 见证着陵园从荒山变绿林、建设得越来越好,戈老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很自豪。

○ 他动情地说:“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播撒绿荫,传承英烈精神。如今,树木都长得高大了,并且生长得很好,我们非常高兴。”

内容来源 | 民生温度计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